体育运动在古代:踢毽子
“踢毽子”又称毽球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兴盛于隋唐时期。在古代,民众不只是将踢毽看作是一种简单的游戏,还将之作为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一。而且因为它具有容易掌握、年龄限制较小等特点,而被民众称作“生命的蝴蝶”。
01蹴鞠不断演变,形成毽子的雏形
在《中国古代球类运动史料初考》中写到,汉代的后宫嫔妃中也玩蹴鞠,但是她们力气小,便在鞠上系绳去踢,于是便有了“系线之鞠”,这种宫廷内的鞠较为华丽,称之“毛球丸”,民间平民阶层为了效仿便以线团代之,后发展为绑上绳线的制钱,随着踢毽技术的提升,对制钱又做了改良,即剪去绳线换为羽毛代之,这便是今日毽子的雏形,在考古专家发掘的东汉墓葬中便有蹴毛丸图,可知踢毽子在东汉时期便开始了。
这个时期踢毽子技术处于形式单一的踢毽,制作材质则取决于社会阶层,因其制作较为简单且经济,便深受民间群众之喜爱。这一制作技术上的改良使其与蹴鞠有了明显分化,而且在参与人群上也有了发展,上至后宫殡妃下至民间群众,为踢毽子运动向成形时期的过渡奠定良好的基础。
02宋代的商业和理学,推动踢毽子盛行
在宋朝时期,踢毽子运动逐渐出现了商业价值,从而诞生了一大批专门制造毽子的人。商业活动进一步促进踢毽影响力,成为大众娱乐项目。同时在宋代理学之风盛行下,社会逐渐重文轻武,蹴鞠参与者逐渐减小,而毽子与其有同源因而更加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并在小孩中普及,同时踢法日益多样化。
这个时期踢毽子虽然已有了较长足的发展,且已具备现代毽子的形态和称谓,然而具体的词语指代并未得到统一确定。譬如,在《武林旧事》中“辘”即为“毽”,而在《事物原始》中,“毽”则以“箭”字的形式出现,均采用谐音的表达方法,“毽子”这一统一的词语尚未被正式提出。
03踢毽子彻底替代蹴鞠,成为大众性运动项目
明清时期蹴鞠已经开始低落,踢毽子逐渐替代蹴鞠。明代的蹴鞠因受几个皇帝的禁止,发展规模受到影响,故开展蹴鞠较广的面是下层社会。在唐宋时期寒食节有踢球、荡秋千的习俗,在明代就逐渐不明显了,相应的季节变化的运动项目转向了踢毽子。踢毽不仅成为小孩的玩具,亦是妇女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项目之一。
清朝是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因此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军队的训练,把踢毽列为八旗军的军操之一。清朝末期,踢毽发展到了鼎盛的时期,在北京城等极为热闹的地方,众多高技艺踢毽人士,大展身手,互相交流切磋,并向新人传授。参与的民众遍布各个阶层,人数甚是庞大,他们不但将之作为保持身体健康的法宝,而且还把它与传统的放风筝、书画等活动等同待之,甚至有人将懂踢毽看作为一种荣耀。
清末科举被废之后,在许多新办的学堂里还将踢毽作为一种体育教学项目。这一时期内踢毽子的经济价值、健身价值、民族传统文化价值都展现出来,并被列入学校课堂,使踢毽子的发展由民间转为正规化。这些转变为踢毽子增加了强有力的传承发展平台,奠定了现代踢毽子的社会基础。
来源:建德文广旅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