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白傅路,暗藏涌动的人文气息

中【04.10-04.14】白傅路,暗藏涌动的人文气息_副本.jpg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杭州,作为江南的大都会,一个古人梦寐以求的人间仙境,不仅风光秀丽雅致,物宝天华,更是一块文化厚泽的土壤。不论是一条短浅的小巷还是随处可见的山川河流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历史典故,为天下文人墨客所喜爱。一泓西湖载起了万千故事,一脉大运河流淌文脉汤汤。白傅路,就是为纪念西湖最早的代言人白居易而命名的。


白傅路,南起学士路,北至长生路,靠近西湖边,据说建于民国初期,1966年改名“爱国路”,1981年复名“白傅路”。取名来自白乐天,这位造福杭州的太子少傅,任杭州刺史时疏浚西湖、修白沙堤,为杭州留下无数名篇,也奠定了“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的地位。


杭州春天多雨、秋天干旱,钱塘湖水既要补充到运河保持水位,又要满足农田灌溉,故需保持一定水位。


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后,决定从西湖的钱塘门到余杭门之间修筑一条护湖长堤。在精密测算的基础上,他亲自主持完成了这条长堤的修筑。


为进一步保护堤坝,白居易还带领民众在堤上栽植杨柳等,绿荫环抱,垂柳依依,形成了“春桃夏柳,秋桂冬雪”的美丽景观。既解决了水患,又为西湖平添了几分秀丽。自此,“濒湖千余倾田无凶年矣”,平时西湖积蓄雨水、山泉,遇到天旱则放水灌田,受益田亩达千顷。


杭州百姓为了感谢这位刺史大人,将此堤命名为“白堤”,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白居易的功绩。据志书记载:在孤山南麓有三贤堂,里面供奉着白乐天、林和靖、苏子瞻三贤像。杭州的白傅路、白乐桥,一个“白”字,既是一种巧合,又是一种忆念。


如果说白刺史的治理给了这一片湖山美丽的外表,那么他的作品就是给了这一片湖山高雅的气质。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因为读了白居易的诗词而来到杭州、爱上杭州,成为一代又一代的“新杭州人”。


公元846年,七十六岁的白居易与世长辞,他再也没有机会旧地重游曾魂牵梦萦的西湖,只留下一道白堤和一首首关于西湖的诗。如今的西湖,依然人流如潮,而他的诗,他的名字,将永远是杭州的一个标记。


来源:上城发布、上城区社科联、华语之声联合出品《尚书房·社科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