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教育遗存:万松书院遗址
杭城有书院之名起于元代,明末至清代达于鼎盛,其教学水平与学术氛围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最为著名的有万松书院(敷文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被誉为杭城四大书院,在学术和培养人才上成绩突出,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万松书院位于风凰山北万松岭上,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就宋代报恩寺遗址创建,取白居易《夜归》诗中“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句意,名之为万松书院。书院规模较大,中有仰圣门、戟门、大成殿、明道堂、毓秀阁、飞跃轩,右有居仁斋、颜乐亭,左有由义斋、曾唯亭。祭器齐备,为其他书院所不及。
正德十六年(1521)因书院部分倾圯,巡抚唐凤仪重修,洪钟撰《重修万松书院碑记》,增建石坊两座,整修加固原有建筑,扩建学生斋舍。重修后,书院规模宏大,一时成为杭州最大的书院。嘉靖四年(1525)巡抚潘景哲又加扩充,斋舍为三十六楹,添置祭田若干,又完备祭祀器具等。
明代统治者对于书院教育的政策经常变化,致使书院时兴时废,嘉靖十六年(1537)、嘉靖十七年(1538)、万历七年(1579)及天启五年(1625)四次废毁书院。万松书院因由官员创办,又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遂遭受统治者沉重打击。嘉靖三十三年(1554),杭州知府孙孟在废墟中重建万松书院,恢复明伦堂等主体建筑,并增建居仁、由义两斋。万历五年(1557),巡抚马应梦就毓秀阁之北建继道堂,翼以穷理、居敬二斋,增祀周敦颐、程题、程颐、张载、朱熹五子。
万历七年(1579),阁臣张居正废毁天下书院,浙江巡抚谢师启、提学金事乔因以“万松书院祀先圣,不当概毁”为由,再三乞请,终使万松书院逃过一劫,为此书院改称为“先贤祠”,虽名亡而实存。崇祯五至六年间(1632-1633),终在战乱中被毁。
万松书院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先后改名太和书院、敷文书院,清末又改为敷文讲学之庐,移建上城区葵巷,书院原址作为古迹留存,建筑日渐破败,后仅剩遗址及民国时期万世师表碑一块、牌坊一座。2001年7月,杭州市启动万松书院复建工程,按明代建筑风格样式修复,规划面积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书院主体建筑包括仰圣门、明道堂、大成殿、毓秀阁等。2007年10月20日西湖博览会开幕式晚会上,宣布了“三评西湖十景”的结果,万松书院被誉为“万松书缘”,成为新一代西湖十景之一。2000年7月 9 日,万松书院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名城杭州、《杭州教育遗存》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