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玩儿一把中国老游艺:茶百戏
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宋徽宗曾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席间他雅兴大发,令侍臣取来茶具,当众施展了自己的分茶技艺。“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宋徽宗玩的这个游戏,名叫“分茶”,又叫“茶百戏”,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饮茶游戏。它主要流行于宋代的文人、僧侣中,是当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消遣娱乐活动。
茶百戏源于唐代,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记载道:“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到了宋代,茶百戏因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们的推崇而发展到了顶峰。
北宋初年人陶谷在《荈茗录》中谈到当时的“茶百戏”,书中说:“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成画,但须臾即就三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茶百戏的确十分神奇,简单的茶汤,经游戏者的搅动,汤面上竟会出现禽兽、虫鱼、花草之类的图像,而且细腻工巧,宛如静心描绘的花鸟画。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
原来,宋代的饮茶方式与现在不同。当时人们多把茶叶制成团茶、饼茶,称为“龙团”“凤饼”。饮茶时,将团茶碾碎,添加一些香料,然后稍加一定量的水,调成浓膏状,最后提瓶将沸水注入茶盏内,同时用工具在盏中搅动,边注水边搅动,让水与茶彼此交融,泡沫泛起。所以,古代饮茶很讲究茶汤颜色,以纯白如乳为最好。这与现今用散茶冲泡的饮茶方式不一样。
由于宋朝饮茶讲究注水、搅动的效果,所以,一些饮茶高手便可以令汤面上的汤花幻化成各种形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饮茶时的游戏活动。
《康熙金乡县志》记载:宋朝时,山东金乡县有位名叫福全的和尚,精通分茶之戏,人称有“通神之艺”。他能注汤于茶盏中,幻出一句诗,如果用四个碗,可成一首绝句。至于变幻花草鱼虫之类,唾手可得。因此常有施主上门求教。福全很是得意,曾自吟道:“生成盏里水丹青,巧尽功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羽,煎茶赢得好名声。”夸耀自己的茶百戏可与茶神陆羽相比。
茶百戏在宋代玩得很普遍,宋人诗词中吟咏“分茶”的颇多。王之道有《西江月.和董令升燕宴分茶》词,陈与义也有《与周绍祖分茶》诗。大诗人杨万里(1127-1206)写有一首很有名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生动地描绘了他在澹庵先生家观看和尚显上人分茶的情景。诗中写道: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意思是说,分茶与煎茶一样的好,煎茶却没有分茶那样巧妙。显上人是精通茶艺的高手,在隆兴年间(1163-1164)的元旦为我们展示分茶技艺。茶水相遇,在名贵的兔毫盏中变幻出奇奇怪怪的形象来,有如碧空白云,或寒江倒影。和尚显上人玩分茶的高超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南宋大诗人陆游嗜好饮茶,写过200余首茶诗,后人给予“续茶经”的美誉,他也常玩分茶自遣。他在《临安春雨初霁》诗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把“戏分茶”与“闲作草”,也就是与草书艺术相提并论。宋词人向子湮有《浣溪沙》一首,说有位赵总持“能著棋、写字、分茶、弹琴”。把分茶与琴、棋、书等技艺并列,说明分茶当时深受人们的喜爱。
茶百戏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具体表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古人休闲娱乐、待客访友、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茶百戏到近代后几近失传,所幸的是,近年来有传承者慢慢发掘并恢复了这一古老的技艺,从此茶百戏再现人间。
来源:建德文广旅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