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泡的茶是什么味道?跟着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共品千年茶韵!
3月5日20点,一档火爆全国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在央视综合频道正式播出。跨越千年时光,对话“茶圣”陆羽,走进他“与茶相伴”的传奇故事,也让广大观众一同识读世界上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茶经》。
01一生为茶,一生如茶|创作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他爱茶一生、写茶一生,倾尽毕生著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他三岁沦为孤儿,一生无儿无女,却是一个享尽世间温情的人。他,就是被誉为“茶圣”的唐代茶学家陆羽。
陆羽,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编写了《茶经》,发明了茶具、茶道、茶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学的开山之作。
在《茶经·一之源》中,陆羽指出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首次把人的“品行”引入茶事之中,将茶的功能从药用、食用、饮用上升到人文精神的高度,让其成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
《茶经》虽篇篇说茶论茶,字里行间却无不渗透着陆子深邃的哲思——儒、道、释三家思想的激荡、盘错与回互,如精行俭德、守中务远、崇尚自然等。
陆羽三岁沦为孤儿,从小在寺院之中学习煎茶辨水,后来得遇一方大儒、恩师邹夫子,并在他的影响下遍走名山秀水、遍尝名品佳茗,倾其所学将茶业与茶文化推向兴盛。而在古代,茶有“荼”“槚”“茗”“荈”等多种叫法,直到陆羽的《茶经》出现,“茶”这一称呼才被确定下来。
陆羽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如茶般入口苦涩,细品后却余韵悠长。
02千年宋韵,世代茶香|感受径山一叶茶香润千年
“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千年前文豪苏轼途经径山留下优美的诗句。层峦叠翠,温湿多雨的环境与气候造就了径山终年葱茏、茶园满山,而千年后的径山依旧茶香四溢、禅意悠远。
巍巍天目,蜿蜒东下,终于余杭,以径通天目主峰,故名径山。径山主峰海拔769.2米,多高山小平原。
径山是国内著名的茶叶种植地,位于余杭区北部,由北苕溪、中苕溪横贯全镇。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中期,陆羽觅着苕溪而来,见这里山灵水秀、山林茂密,是天然最佳的植茶佳地,就停下了脚步。据《新唐书·陆羽传》记载:“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古籍中记述的“著书”,正是对中国茶文化影响深远的《茶经》。
在径山镇双溪,陆羽泉茶文化主题公园内现存着一口“陆羽泉”,迄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陆羽泉又称陆家井,位于双溪凉亭头,井深不盈尺,大旱不湄,相传为陆羽汲泉烹茗之处。陆羽曾一度在此撰写《茶经》。
“泉水煎茶”是陆羽在《茶经》中取之不尽的灵感,泉水的甘香清冽把茶的清灵剔透,烘托得淋漓尽致。泉水越甘甜,茶的味道就越清透。
在径山,陆羽常去的另一个地方是“径山寺”。从小寄身在竟陵龙盖寺中长大的陆羽,比常人更能体会禅宗与茶艺之间的融会贯通。而径山茶也因《茶经》被赋予了“茶禅一味”的文化内涵,茶因寺而生,寺因茶而生生不息,逐渐形成了“径山茶宴”。
2022年11月29日,“径山茶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径山茶宴从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到谢茶退堂,有十多道仪式程序。以茶参禅问道,是径山茶宴的精髓和核心。
以《茶经》为枢纽,陆羽与径山成为了不可被割裂的一脉,径山也因此成为了“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
一缕茶香,跟随着陆羽的脚步,悠悠千年茶香不绝。径山茶成就了陆羽心中的精神家园,也成就了径山的文化符号。这里处处流淌着浓浓的茶文化,诉说着《茶经》和陆羽的故事。
径山茶传承千年,那么我们如今喝到的径山茶,又有何特别之处?
青嫩绿亮,是径山茶的特点。经通风摊放、高温杀青、理条整形、精细揉捻,最后经炭火烘干,制作成条索纤细而卷曲的径山毛峰。其外形细嫩显毫,色泽绿翠;内质嫩香持久,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且嫩绿明亮。
泡好一杯径山茶,可是大有讲究的。
例如水温,就不可过高。清明前后一周左右采制的径山茶,大概80℃-85℃左右为宜。水温太高的话茶汤会被闷得泛黄,口感苦涩,带熟汤之气。
冲泡方式上,常用的有上投法 、中投法、下投法、 盖碗泡等,各有讲究,很有意思。
一杯径山茶,凝聚了种茶人和制茶人及爱茶人的心血与期待。需细细品味,方能感受到背后的人文情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来源:余杭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