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体育运动在宋朝:武术

中【03.20-03.24】体育运动在宋朝:武术_副本.png


早在数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这便是武术的萌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武术家——蚩尤,蚩尤此时发明出多种兵器,其中一部分经演化传承至今。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中国的物质文明进入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武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呈现出勃勃生机。


01宋朝军中武艺


宋元时期的军事武术教育和训练以骑射为中心,北宋时多次颁布“教法格”对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使用器械均作了明确规定,成为训练的法典。同时,关于考核方面也作了明确详尽的规定。


此外,宋代军队的武艺表演也很盛行,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52 《兵四》载:“太宗选军中勇士,教以剑舞,能掷剑凌空绕身,承接妙捷如神。每契丹使至,赐宴,乃出以示之。凡数百辈袒惕操梃刃而入,各献其技,霜锋雪腭,飞耀满空。及亲征太原,巡城耀武,必以剑舞前导,观者神耸。”这种看起来令人“神耸”的徒步集体表演,一方面声势增大了,另一方面难度和实用性却是明显减退了。


宋代武学始于仁宗庆历三年(1043)五月,经三月而废停。神宗熙宁五年(1072)复建武学于武成王庙。“武学生员以百人为额”。当时对武学入学的资格作了不同规定:在京无品位低级使臣、门荫子弟、平民。


02民间结社组织的兴起


北宋末至南宋初,各地乡村居民组织了寓兵于农的抗金武艺组织“忠义巡社”。在农村中以“社”、“堡”、“山寨”形式出现的武艺结社组织,活动规模较小,他们多劳武结合,行侠仗义于村落间。有的则以这种形式积蓄反抗力量,而后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农村结杜组织的武艺活动,开展的目的、范围、程度不同,有的是防御外族侵略的,也有以反抗封建压迫、剥削而结社的。但这些结社仍有共同点,这就是都具有较强的军事训练性质,即突出了实用性。以弓弩等冷兵器为主的军事技能训练,刀、枪等武术活动均为当时结社组织的主要装备和训练内容。


这类结社组织的习武有着明显的技击特色,与军事武艺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农村武艺结社组织的出现,在推动我国民间武术发展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府(今杭州)出现了争交的“角抵社”、“相扑社”;射弩有“锦标社”、“川弩社”、“射水弩社”。“弩射弓社”、“射弓踏弩社”;使棒的有“英略社”等。每社“不下百人”。宋代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北宋京城汴梁、南宋京都临安,都是工商业荟萃的大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兴起。商业化的习武卖艺蓬勃发展起来,出现大量以练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


03宋杂剧小说与武术


早在汉代,中国戏曲的开端时期,武术即成为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代有一出角抵戏《东海黄公》即为一例。至南北朝时期,宫廷戏剧有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宋代,杂剧、小说、讲史、各种傀儡戏、影戏等相当兴盛,其中不乏有武艺的内容。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和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变化是紧密相连的。北宋时杂剧的名称还没有严格的界限。有时也指傀儡,有时也指角抵一类的技艺。在当时的汴京,最受欢迎的杂剧可能要算《目莲救母》。


《东京梦华录·中元节》说:“构肆乐人, 自过七夕,便搬《目莲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目莲救母》是一出武打戏,大多是演员们的武术表演,如“扮武将”“舞枪”等,充满了整个剧情,一出戏要演七八天。正因为有武打的精彩场面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末年的杂剧已有“棹刀、蛮牌”、“小儿相扑”、“角抵”一类的技艺。南宋时杂剧,在各种技艺中武术成为首要的品类。宋代杂剧中武艺的内容很多。《永乐大典·戏文》中有《张协状元》中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宋杂剧《飞刀对箭》中也有武打的场面。宋代小说讲经史中,更常常是离不开朴刀、棍棒等打斗的情节,引人入胜。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水浒传》中有描写武打名目的约二百五十次,除了兵器武艺外,还形象描写了诸多具体的武艺动作,“拨草寻蛇势” “旗鼓势” “鸳鸯势”等。《水浒传》虽成书于元代,但所写的是宋代故事,从中也反映出宋代的武艺内容。


来源:建德文广旅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