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碑中识清风——廉臣吴讷

吴讷,明永乐年间的官吏,曾以廉臣收入《明史》列传,在为官时期,留下志行高洁的美名,有一首拒金诗流传至今。


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并土物,任他沉在碧波间。


据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八十二载:吴讷任御史时,巡察贵州回北京,贵州的三司领导派人携带百两黄金追着送他,一直追到重庆奉节府才追上,可是吴讷连装黄金的箱子都没有开启,而是在封条上题了一首诗,把这百两黄金原封不动地退还了回去。


那么就让我们从杭州孔庙碑林所藏有关吴讷碑石之中,来看看这位明代的廉臣曾在杭州做了些什么。


01吴讷与《石经歌》


吴讷(1372——1457),字敏德,号思庵,江苏常熟人。他父亲曾是湖南沅陵县的主薄,因犯事死在狱中,但是吴讷却以廉洁著称,最高官职是南京左副都御史。《明史》卷一百五十八载:父遵,任沅陵簿,坐事系京师。讷上书乞身代。事未白而父殁。吴讷生于言子的故乡,从小奋发学习,遵从儒礼。在巡按浙江之时,亦是高风亮节,为官清廉,尤其致力于复兴汉学。杭州孔庙碑林的镇馆之宝——《南宋太学石经》就得幸于他的保护。


南宋太学石经是由宋高宗赵构与吴皇后共同手书的石经,亦是我国目前现存的唯一位于南方的石经。在我国古代仅有的七次刊刻的石经中,实属碑中精品。南宋太学石经现存85石,碑石石材质地细腻,色泽偏白,堪称优良。虽非足本,但它是可以向我们展示南宋太学的腾达壮阔阵容和教育的鼎盛。


目前这批石经陈列于石经阁,相伴于这批石经的是另一方明代时期的碑石——《石经歌》。


《石经歌》碑高127厘米,宽69厘米,厚21厘米。碑面剥蚀严重,碑石下部残缺,约半数文字已经漫灭不可辨读。碑尾题有“海虞吴讷识”。


《石经歌》记述了石经的坎坷经历,特别是明宣德元年(1426),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吴讷嘱咐杭州知府卢玉润收集南宋石经,卢玉润收集到碑石计百余通,加以修补后存放在仁和县学旁孔庙大成殿后及两庑。宣德二年(1427),吴讷作《石经歌》并刻碑以示后人。


02吴讷与其他珍贵碑石


杭州孔庙碑林绘画廊中展出的《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赞》亦称《宋高宗圣贤像赞》,共14石,碑石尺寸相同,均为高45.5厘米,宽125厘米,厚20厘米。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刻,北宋李公麟画像,南宋高宗赵构撰文并书。原有15石,今缺第十石。


此组碑石的最后一石即第十四石(原第十五石)。碑文28行,楷书;刻像1人乐欬。碑文前两行刻宋高宗题赞乐欬,后为明宣德二年(1427)吴讷的题识,由刘数刻石。


此段题识讲述了这组碑石的由来,并说明图赞后原有秦桧的题记,因不耻其为人,因而磨去,题识备考。题识后还有清顺治、嘉庆、道光年间关于碑石重竖、重整等内容的记载。


窥一斑而知全豹,《石经歌》和《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赞》题识的解读,还原了吴讷巡按浙江之时,对于文物碑石的重视和致力复兴汉学的决心。也幸于他的保护,直到如今,这两组南宋时期珍贵碑石,历经八百年风霜,依旧能展现给我们这些子孙后辈们观瞻。


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官员来说,“修身”最好的体现即是“廉”。“公生明,廉生威”,国家盛时,士大夫当以廉节自重。如吴讷一般,敬慎廉直、不务矫饰、布衣蔬食,致力学问,堪称明代清官文臣之楷模。自古为官须清廉,吴讷清廉、谨慎、勤勉的为官之道,也是我们今天为官者的榜样。


来源:名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