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忧国忧民范仲淹,首创义庄济族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自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伊始,中华文明的历史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善结下了不解渊源。先秦时期儒家的仁爱、大同思想愈加完善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理念基础。汉魏以后逐渐形成了善德文化,悲悯之心与体察百姓困苦成为考察历代统治者执政能力的标尺,因此德政成为古代文人治世追求的最高境界,相应的社会化的慈善制度也受到推崇。然而国家福利成为系统性的制度,则完成于两宋时期。据宋史记载:宋朝中央政府相继设置了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和慈幼局等慈善机构,形成一套覆盖了“从摇篮到坟墓”,囊括了“生老病死”的救济体系。


如今,人们去探寻这套体系的推动者时发现北宋名臣范仲淹对救济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既是他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同时也是他慈善思想的明确反映。尤其是他首创的义庄制度,更是造福后世,也成就了他在中国慈善史上的崇高地位。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三月,“庆历新政”夭折后范仲淹被朝廷贬斥地方为官,一路辗转从邓州赴杭州任知州时,他已61岁高龄,一生为官三十余年,五上五下,无数次地颠沛流离,迁徙任职,却至今还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居所。亲朋好友都劝他在杭州给自己造个养老的府邸,他却说:“我都一只脚踏进棺材里的人了,又何必铺张浪费。”一次范仲淹回到了故乡苏州。看到族中贫苦的亲友不弃志气,努力向学的事迹后,他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拿出为官多年的积蓄在苏州购买了四千亩田地,为了公平起见,这些田地只租给范氏以外的人耕种,所收的租米用以赡养范氏族中老人,资助求学童子。还在苏州灵芝坊购买了一座占地约二百亩,三面环水,风景优美的庄园,聚族而居。庄中还兴办有“义学”,为有求学之心的族人进行帮扶,史称范氏义庄。从此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个多功能的私家慈善机构。 


为了保证义庄实现长远、健康的发展,持续不断地造福后世子孙。范仲淹于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十月亲定《义庄规矩》,规定义庄要设立管理人,负责经营管理,管理人有权处理义庄事务,不受他人干扰。对于如何资助族人,则规定:不论贫富,均予发放,五岁以上的族人,不分男女,每口每月给白米三斗;再婚妇女不歧视,也予发放。宋朝盛行厚嫁之风,义庄还有一项规定,就是资助族人婚嫁,嫁女支钱三十贯,娶妇支钱二十贯。在义庄制度的庇护下,贫穷的范氏族人避免了流离失所、迁徙他乡的命运。外出仕宦的族人回归故乡后,往往都愿意协同这项制度,还不断推陈出新,资助贤达,不知不觉为家族培养了更多的精英成员。


就这样,这个由范仲淹首创的“义庄制度”于公元1050年开始一直运作至民国时期。是不折不扣的千年公约。今天,去往孤山,沿白苏二公祠右侧拾级而上,半山坡处可见一四角方亭,亭楣上刻有“范公亭”三字,这里是杭州人民为纪念范仲淹所修。范仲淹在杭州任职时间虽不足两年,却将他的仁慈情怀遗爱千年。时光悠悠,溟水淼淼;钱塘故地,范公风长!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的《夜听宋韵》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