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上塘河,水秀藕花洲,宋韵在临平
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桥梁横纵,留下了很多桥和河的传说。临平旧时有著名的“临平三绝”,分别是“桥墩复桥”、“寺里藏寺”和“河里通河”,细细追溯,原来它们都与“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01“桥上桥”桂芳桥
桂芳桥位于临平东大街,南北向横跨在上塘河上。宋时临平是进出杭州的门户。今天,这桥就成了临平最为宋韵之地。
桂芳桥结构独特,北岸东西向原有一桥,桥下有闸,系一水利设施,用于泄上塘河之水于镇北。宋时,河南埭人烟渐集,又建南北向桥。因水闸淤塞,遂将桥墩筑于东西向桥上,故称“桥墩复桥”,俗名“桥里桥”。
南宋时,临平徐宣与弟寅、垓同登进士,3人联合太学生数十人,上书劾贾似道,入狱。贾败,沉冤昭雪,徐氏兄弟皆衣锦荣归。乡人号曰:一门三秀,更其桥曰“桂芳桥”。
元大德九年(1305)、明天启七年(1627)、清道光十八年(1838)、二十八年(1848)先后重建。桂芳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7.02米、宽5.06米、跨径13.67米。南北两岸有东西向引桥。1991年复建桥亭,并将“重修桂芳桥记”石碑复制立于桥亭内。碑文楷书,共13行443个字。记载该桥重建与历代维修事。里人孙元培撰并书。
02“河里河”上塘河底石笕
石笕是古代一种引水的石槽,宋人将石笕铺设于上塘河河床之下,洪灾时,水泄入曹家渠,经由河底水槽流向龙王塘,最后注入下河,俗称“河里河”。
临平石笕如今仍被保留在上塘河底。800多年来,它和桂芳桥、龙兴寺一起,保护了历史的真实性,见证了水乡的岁月。
03“寺中寺”龙兴寺
临平桂芳桥东去二三里,有一座石拱古桥,名曰龙兴桥。此桥以其龙兴寺而得名。龙兴桥上有石刻碑记,古书典籍说此桥宋天禧年间重建,细细算来到现在也是一座千年古桥。
龙兴寺就坐落在此。龙兴寺旧址在原临平东首,始建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因东湖湖水波涛汹涌而建,寺名妙华庵。宋绍兴六年(1136年)重建。绍兴十二年(1142),宋高宗以迎韦太后氏,驻跸此庵,故升之为寺,而赐额“龙兴”,后在修建龙兴寺时将已更名为龙兴寺的妙华庵筑围墙保护,形成寺内藏寺、佛道同存的特景。元至正末(1367年)毁于兵火,额石俱焚。明洪武六年(1373年)重建。1952年3月,寺址处开设民办临平初级中学。
来源:文旅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