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祠堂巷,做客于谦故居
怜忠祠,在清河坊内,以祀皇明赠太傅于肃愍公谦者。正统十三年,英庙北狩,谦以兵部尚书当国有功,竟以诬戮。弘治初,勅建怜忠祠于其故第。——《西湖游览志》卷十六
在热闹非凡的河坊街上,藏着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只有在看到42号黑漆大门之上的大理石碑刻时,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于谦故居。于谦故居所在的这条小街,宋时名南新街,后因于宅已作为纪念于谦的怜忠祠,故取名为祠堂巷。
祠堂巷,北通太平坊巷,南出河坊巷,东由高银巷出太平坊。于谦故居位于祠堂巷42号,整座故居隐于闹市,粉墙黛瓦,是一处布局玲珑有致的明代风格院落。清乾隆二十二年重修,光绪年间复修后又变为民居,1989年整修后恢复为于谦故居,2002年对于谦故居进行了陈设布置并对外开放。据介绍,于谦在这里出生、成长、学习、成婚。
于谦自幼勤奋好学,熟读各种经史子集。8岁时,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弄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此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还显露出他非同寻常的志向。
永乐十年(1412),十五岁的于谦通过岁考,被录取为钱塘县儒学生员(秀才)。此前,于谦的文学才华负有盛名,颇得乡党亲族的器重。但于谦在学习诗词、制策以外,更留心古人的行事大节。他祖父收藏有文天祥画像,于谦十分仰慕文天祥的忠义,特地撰写了赞词,悬挂在自己的座位旁。赞词道:“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辞,久而愈历。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
于谦的这篇赞词,反映了他少年时代的志愿和抱负。虽然在明朝时,元灭宋已是“世殊事异”了,但于谦仍觉得要提高警觉,保持民族的尊严,永远不能再遭受异族的统治和侮辱。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踏上仕途。于谦仕途的高光时刻当为“土木堡之变”,给世人留下了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形象。然功成于此亦命归于此。
明英宗兵败被俘后,因于谦力排南迁之议,以“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拒绝与蒙古军和谈。蒙古首领释放英宗。英宗复辟后,对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的口号耿耿于怀,在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有不敬言论、谋反之心时,英宗听信谗言,将于谦斩首示众。
于谦卒后,杭州百姓为了纪念他,把其居住的宅院,改建为“怜忠祠”,并把此巷改名为“祠堂巷”。
时过境迁,斑驳的时光与如今的祠堂巷相得益彰,祠堂巷里的每一户每一人都留下岁月的轻吟,这条小巷写出了一个时代的过去,一个时代的未来,一个时代的人生。
来源:上城发布、上城区社科联、华语之声联合出品《尚书房·社科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