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出发,探寻大运河上的帆船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二首》唐·皮日休
隋朝大业元年,隋炀帝征发民夫百万余人,完成了一桩前所未有的“大业”,那就是开凿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达余杭也即今天杭州,北通涿郡也即今天北京,贯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南北纵贯27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中国腹地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长河。
大运河的开凿,对南方与北方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军事控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沿岸码头、村镇、集市、商贸、手工的兴起,也带动了文化、思想、观念、艺术的传播,深度滋养了沿线城乡和百姓。
回眸千年,大运河上,车水马龙,千帆竞渡,川流不息。人们从业而聚,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大运河文化经济带。皮日休在诗中为隋炀帝翻案,因为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大运河,将其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作用深远。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大运河上的千帆竞渡,提示我们中国帆船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始于战国,发展于隋唐,宋元改良并发展到顶峰,明朝更有郑和下西洋的大航海时代。东汉末期的刘熙在《释名·释船》中写到:“帆,泛也,随风张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
唐朝诗人李白在《行路难》里写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刘禹锡的金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广为传诵。
自战国帆船诞生以来,秦汉便与周边沿海国家有贸易往来,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开端;唐宋元时期有了新的航海技术,造船水平也更高,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期;明清时期船舶也有改进,宝船等帆船让国事交流一路向西到了非洲东岸。
来源: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