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路:文化脉络与城市记忆
大学路,南起解放路东段,与长命寺巷相对,北至庆春路东段,在此路东侧就是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学院。与千年学院岳麓书院相比,求是学院创建于1897年,仅100多年历史,却也培养出了蒋百里等著名的近代史名人。
大学路,原名“蒲场巷”,始于清代。据说当时巷口有一大片蒲苇地,每当夏日炎炎,蒲苇长得高大茂盛,随风摇曳,煞是好看。蒲场巷位于当时杭州城的东城外,元末张士诚重新建城的时候,才把蒲场巷圈入了城内。在南宋,蒲场巷有两座寺院,一座叫普慈寺,另一座叫惠林寺。据史料记载,惠林寺是随宋皇室南渡的大相国寺的和尚们一起修建的。一代代王朝的更迭,惠林寺修葺又重新被毁,然后再修复,直到明朝时,寺院被叫作“报国寺”,成为长明寺的一部分。到了清朝时,这些寺院成为了火药生产处,称为“火药局”。清朝后期,最早的寺院更替成了浙江工业专科学校。直至1927年,浙江工业专科学校成了浙江大学的一部分。这一路艰辛奔波,最早的惠林寺终于成为现代文明的产物——浙江大学。
而这条路也因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的迁入,更名为“大学路”。这个名字的变迁,既见证了城市的历史沧桑,也预示着文化的繁荣。文人墨客在这里交流思想,传播新文化,为杭州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的大学路,藏身于繁华喧闹的庆春路“身后”,成为了一条现代化的商业街,两旁商铺林立。在文化方面,大学路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这里有众多的书店、艺术画廊和文创空间,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感受杭州文化魅力的窗口。
从地名故事的变迁到历史文化的传承,再到当下的发展繁荣,大学路见证了杭城的沧桑巨变,更传承着文化的生生不息。
来源:上城发布、上城区社科联、华语之声联合出品《尚书房·社科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