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宋代法律制度的变迁

宋代法律制度的变迁_副本.jpg


从古至今,法制建设是统治阶层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也影响着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法规建设在唐朝进入成熟时期。宋朝的法律制度则在唐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尤其在公正和制度相互约束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成为后世许多法律法规引用的范例。


宋代被称为“平民化的社会”,人们改善自身社会地位的途径较多,社会关系变化也相对复杂,法律形式也相应地多种多样。宋代的法律形式主干一直沿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其中,律是基本法律,令是法规,格是规范,式是公文格式。太祖建隆年间颁布的《宋刑统》就是宋律的代表。《宋刑统》是宋朝第一部系统的国家法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封建法典。《宋刑统》作为国家基本大法的律,在北宋前期的司法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宋朝社会的变化,《宋刑统》很快就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太祖时就不断颁布敕令以补其不足之处。后来逐渐被敕、例所取代,仅仅“存之以备用”。


敕就是皇帝发布命令的一种形式,相当于诏旨,也被称为宣敕或者散敕。这是宋代法律形式的独特之处。散敕本身不具备普遍行用的法律效力,要想使它上升为一般的法律形式,就要对其进行编修,分门别类加以整理,这个过程称为编敕。编敕是宋代最频繁、最重要的立法活动。宋仁宗时颁布《天圣编敕》,宣布敕为国家常法,与律并行。神宗锐意进取,颁布大量敕令,明确规定敕是最具普遍效力的法律形式。此后,敕取代律,成为优先适用的规范条文,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宋末。


例也是宋朝创新的一种法律形式,就是援引以往事例作为量刑定罪依据的做法。跟散敕一样,例不具备普遍行用的法律效力,要想使它上升为一般法律,也要对它进行编修,使之成为通行的成例,这一过程称为编例。宋代虽有“法所不载,然后用例”的规定,但是在神宗变法后,“法不胜事”的问题非常突出,在颁布大量敕令的同时,依例断事的现象逐渐增多,例的地位日渐提高。到徽宗时期,出现了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实。甚至南宋宁宗时期的《庆元条法事类》还专门规定:“诸敕令无例者从律,律无例及例不同者从敕令”。这表明例不但与敕、律有同等效力,某些情况下甚至优先于敕、律适用,这对后世司法以案例为参照的规则影响深远。


但是宋代的例还没有形成系统性,一些贪官污吏经常钻“引例破法”的漏洞来干扰司法公正,玩文字游戏,借机收受贿赂,欺上瞒下。为了杜绝奸吏营私舞弊,朝廷曾多次下令禁止以“引例破法”干扰正常司法程序。徽宗就多次下诏,规定对引例破法牟利者要处以徒刑,但因牵扯的关系、利益复杂,还是有不少官吏不顾禁令而行之。


从古至今,法制建设是统治阶层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也影响着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法规建设在唐朝进入成熟时期。宋朝的法律制度则在唐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尤其在公正和制度相互约束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成为后世许多法律法规引用的范例。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的《夜听宋韵》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