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都麻绣”
八都麻绣因主要流传于淳安八都(现:严家、王阜、屏门等)一带而得名,是该区域一种传统古老的民间剌绣艺术。
八都麻绣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这里战乱频繁,加上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几乎隔绝。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为了生存,于是自己种麻搓线,纺织麻布,以解决穿衣问题。随着社会向前发展和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为了美观和增加厚度,这里的妇女就在麻布围裙、围布、饭袋、背带上绣上各式图案。因与山越有关,故有人又称之为“山越麻绣”。
“八都麻绣”制作步骤繁琐,首先要将绩麻剥皮去屑,捻成纺纱,再用草木灰烧煮漂白,用木织机织成布,麻布分本色和用靛青染成的青色两种。心灵手巧的姑娘以布的孔眼为针步,按照白布青线或者青布白线的色彩搭配,在麻布上描龙绣凤、制图作画。她们用“十”字针法,把大自然的花草鸟兽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绣出图象生动、令人赏心悦目的麻布绣品。最奇特的是,挑花时麻线从中间起步、最后回到中间收针,一针走到底,所用麻线不打结。
麻绣制品正中一般都由4幅一样的图案组成。内容以“寿”“禧”“禄”为主拼图,外用双层正方框或绕围,方框外周边饰以桃子(喻寿)、石榴(喻多子)、竹子(喻平安)、喜鹊(喻喜讯)、狮子(喻勇猛)、吉祥灯(喻光明幸福)等图案,反映了绣花女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憧憬。还有一些像蝴蝶、南瓜等特别图案,寄托了对爱情的向往和生命繁衍的祈盼。
以前,麻绣仅作裹身遮体防暑避寒之用,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远远超越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范畴,麻绣已成为淳安稀有的、珍贵的民间工艺品。
2007年,八都麻绣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杭州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