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造币工厂——睦州神泉监

01铸钱监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变革时期,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货币需求量剧增,铜、铁钱铸造也因此兴盛,在中国铸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钱币的铸造之所以叫铸钱监。监是与府平级的官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需求,宋代的铸钱监不断增多,由初期的7监,到宋神宗时发展到26监。


02铸钱监的选址


宋代铸钱监监址的确定,要看当地的经济发达程度,更主要的还是依据当地的铜、铁、铅、锡等矿产资源的丰富程度。


如《宋史·食货下二·钱币》:“梧州以铅、锡易得,万州以多铁矿,皆置监。”而北宋时的睦州经济已逐渐得到发展,出现了“千家楼阁丽朝晖”的繁荣市貌,更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元丰九域志》载:“铜官山……秦时于此置官采铜。”铜官山在睦州城西八十里,自秦以来就是官家采铜之地。


所以,北宋煕宁七年(1074),下诏在睦州置神泉监。晏殊《类要》亦云:“睦州铜官山,唐时于此置官采铜……宋熙宁七年,于此置神泉监,铸铜钱。”


03睦州神泉监在哪?


睦州神泉监到底在城市中的哪个位置?《严州图经》记载:“神泉监在望云门外。”《(万历)严州府志》亦载“在望云门外。”《景定严州续志》载“神泉铸钱监,在朝京门外。”《续志》上所说的朝京门,就是《严州图经》中所说的望云门,也是睦州府志所在地梅城的东门。


元丰元年(1078)毕仲衍编修的《中书备对》中记载:当时全国的26处铸钱监,其中就有睦州神泉监,岁额10万贯。从此书记载的26监和年铸钱量来看,睦州神泉监属中等偏下生产水平的铸钱监。但由于睦州地处杭、婺、衢等经济发达区,并有得天独厚的铜矿资源,神泉监的设置十分重要。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宋哲宗诏令废罢14个铸钱监。这14个铸钱监中,煕宁中增置的包括神泉监在内的8个铜钱监全都被罢了。14个铸钱监被罢后,导致铜钱铸额的锐减,影响了当时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于是北宋政府不得不复置或增置钱监。《宋史·食货二》载:“(宋徽宗崇年二年)五月,……继而并令舒、睦、衡、鄂钱监,用陕西式铸折十钱,限令岁铸三十万缗,铁钱二百万缗。”神泉监可能就在此年——崇宁二年(1103)或此前不久就复置了。又《宋史·食货二》载:“衡、舒、严、鄂、韶、梧州六监,岁铸钱百五十六万缗,充逐路支用。建炎经兵,鼓铸皆废。”此处“严”即北宋时的睦州,据此,神泉监于南宋初(建炎)因战争又罢。


又据《宋史·食货二》:“庆元三年……复神泉监,以所括铜器铸当三大钱,隶工部。”庆元三年(1197)为南宋中期,从南宋初至此,神泉监肯定又被罢废。至于为什么于庆元三年复置,史无明文。但可以推断,当时的神泉监所在地严州乃“畿辅之地”,而临安又是经济十分发达的大城市,严州的神泉监的存在,对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神泉监因不可阻挠的历史原因废置,却能在短时间里复置,其理由也就可以想见了。


至于神泉监最后的归宿,我们只能在《景定严州续志》卷一上找到一点线索:“安养院,淳祐壬子知州赵汝历即神泉监废址为之。”淳祐壬子为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安养院建于神泉监废址之上,说明神泉监在淳祐十二年前就已经废置了。


来源:建德文广旅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