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潘永泰手工弹棉花技艺”

潘永泰是位于杭州河坊街的老字号传统弹棉花作坊,从1919年在江苏宜兴开店算起,如今已经创办100余年。


民国初年,创始人潘统印跟随父亲走街串巷,揽弹棉花的活,他们背一弯弹弓、一张磨盘,提一个弹花棰和一条牵纱篾,在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交界的各地做生意,生活极不稳定。1919年,经杭城温州同乡会有关人士介绍和帮助,潘统印总算在杭州河坊街一带找到加工棉胎的固定落脚点。潘家凭着勤奋和智慧,成为同侪中的翘楚,他们的棉胎在1929年首届"西博会"上获奖,奖品是一架木橱式的弹棉机。1946年,潘统印在河坊街(现113号)开办了"潘永泰棉花店",这一开一直开到现在,那架伴随着祖上得奖功勋的弹棉机,被视为弹棉花世家的传家宝,一直使用至今,1956年,传承人潘文彪继承父业,并逐渐创新了制作工艺。


“潘永泰号”手工弹制棉花有32道工序,是传统棉胎手工制作工艺的典范,主要工艺过程有:打棉捆、铲碎、弓弹、经纱、压磨、做角、倒边等。手工弹制棉花标准十分严苛,要将龙糠倒在棉胎上,可扫得起来而不粘在棉胎上,视为上品。1946年又定了四条制作标准,即“四边均匀,当中稍厚,尺寸准确,吊牢四角”。


“潘永泰号”是传统棉胎手工制作工艺的典范,极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它用红、绿等彩棉做材料,经过“撕、扯、捻”等手法,结合传统吉祥图案在棉胎上做字做花、画龙画凤等,集多种工艺于一身,具有独特的手工艺价值。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河坊街上有7家规模较大的棉花店,而杭州城经“棉花同业工会”登记的就有200多家。这些店铺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逐渐衰落、消失。如今“潘永泰”是杭州硕果仅存的一家老字号棉花店。


2009年,潘永泰手工弹棉花技艺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杭州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