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藏在老街里的岁月:走进黄湖老街,听一段岁月如歌

黄湖镇建镇于明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有湖塘横于溪上而名横湖,后经历史演变,成为如今的“黄湖”。那条湖塘就是贯穿集镇的黄湖溪,见证了此地的时代变迁。


01黄湖老街,岁月悠长


黄湖老街,名叫迂前南路。彼时,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周边鸬鸟、百丈、双溪一带的百姓都爱来黄湖赶集。


老街两边,商铺林立,货摊一字排开,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声,昔日充满阳光的生活气息浓缩进蜿蜒街巷,跃进一方山村。


如今,走在黄湖街上,那些背街小巷也总能给人惊喜,或偶遇一座小花园,或瞥见一处农家装扮的布景,斑驳的旧墙壁配上墙绘竟然那么富有韵味。


老底子的时候,黄湖老街是最热闹的一条街。过年过节,老街上人挤人,十分热闹,吃的、穿的、用的……年货基本上都能在这条街上备齐。后来,随着通达路、宏图路等几条大街陆续建成,老街就渐渐冷清了。


如今,坑洼的水泥路变成了平整的青石板路,年久失修的旧商铺整治一新,白墙配上了木门窗,家家户户还有绿植点缀,原先卖秤的、卖钟表的、卖家具的、卖副食品的商户们“老店新开”,在古色古香的老街上继续着多年的生意。


一代代的老街人就在这里享受着生活,在此处漫步,想必你的心也会慢慢沉静下来。


02百年秤店,变与不变


木杆秤相传是鲁班所发明。旧时,依北斗七星加南斗六星,在秤杆上刻13颗星花,定13两为1斤,民间曾有说法:不识秤花,难以当家。


但在机械秤、电子秤的滚滚潮流下,如今十里八乡,董建章可能是极少数还在坚持着木杆秤制作的人之一。


店招上的“百年”,也是实打实的。上世纪40年代,董建章的父亲就已是当地出了名的钉秤人,无论是赶集的小摊贩,还是铺里的老掌柜,只要是做买卖,就几乎都少不了董家这一杆秤。


到了60年代初,15岁的董建章开始做父亲的“学徒”。“那时候不会有第二个想法。家传手艺在身,就算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


忆起学徒之初,董建章颇感慨。虽然有心学,但刨圆、上铜钮、校准、钉秤花,一杆秤十多道程序,15岁的少年缺点耐性。“父亲几个小时能做出一杆秤,我皮得很,坐不住。”


可轻重得宜一丝不苟,大权在握两钮关心,做秤最容不得马虎。父亲一遍遍以身作则,钻眼打不准重打、秤星嵌不好重嵌,在堆满了一桌子废木杆后,“很皮的”董建章,方成为父亲那般懂轻重得宜、晓两钮衡失的钉秤匠人。


也是靠着这杆衡量天地的小小木秤,董建章撑起了五口之家。


晚年日子平静,但年过古稀的董建章,内心也依然思“变”:“这几年黄湖发展快,外面来的年轻人多,在村里设计了很多新房子。我也在想,是不是可以跟年轻人多聊聊天,把这些老秤利用起来。你看这是能称10斤的,这是能称30斤的,最大的是这个,能称500斤,有四五十年了,以前镇上过大节,称猪都是用的是它!”


董建章的店就像一个老秤博物馆,而他就如讲解员,对每一杆都如数家珍。


03红色印记,赓续血脉


/溪上印象馆/


黄湖“溪上印象馆”是余杭区“文化西进”首个镇级项目,是黄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重要展示窗口和平台。


馆内汇集了黄湖镇传统的山乡非遗文化、老街赶集文化、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三大类历史人文遗存,百年来黄湖的变迁发展均可于此处见证。其中“初心”主题展厅记载了黄湖的革命大事记和烈士简介等,让参观者在重温革命历程中坚定理想信念,珍惜美好生活。


/永峥桥/


欣赏完溪上非遗馆,走到老街的尽头,便可以看见永峥桥了。


别看它平平无奇,它可是战争的见证者。1949年5月1日,解放军过长江,南京解放,败退的国民党在经过黄湖时骚扰百姓。以杨天波为队长的余杭自卫大队第二中队率一部分队员在永峥桥上设伏,架起机枪,将国民党残兵游勇的武器全部缴下,保护了黄湖百姓的安宁。


/木鱼岭抗日纪念亭/


1937年12月21日,黄湖镇清波村南端的白塔自然村旁木鱼岭上,十七名抗日将士曾在此设伏,痛击日寇,他们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了歼敌百余人的战绩,打出了中国人不可欺辱的民族气概,谱写了一曲保家卫国、奋勇抗敌的英雄史篇。


1947年,人们在此树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以缅怀先烈。199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纪念亭在此建立,亭柱上刻有“青山见证,缅怀英烈;绿水映衬,将士忠魂”。2004年,该地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019年公布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余杭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