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

建德境内的畲民分别居住在偏远的山地丘陵中,人数不多,规模不等。畲民自称“山哈”,擅对山歌,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为媒,以歌相贺,甚至以歌当哭。一盘一答之中,饱含着民族的信仰崇拜乃至丰富的风尚习俗。


从形式到内容看,畲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它旋律深沉,曲调优美,内容繁杂、风格简朴。题材上多姿多彩,调式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其曲调可用来演唱不同的内容,从表现的题材、体裁和演唱的场合分,有小说歌、叙事杂歌、习俗歌、劳动歌、山歌小调、儿歌、字歌、谜歌、小令、散条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神话传说歌——《高皇歌》,向人们讲述了开天辟地、畲族始祖、信仰崇拜、习俗由来、祭祀礼仪以及生活生产知识等诸多内容。它篇幅较长,七言成句,达448行之多,堪称是畲族史诗般的皇皇杰作。


畲歌的曲式结构大多是四句为一段,曲调用五声音阶,多有五六度大跳,委婉如诵,悠扬似吟,声腔古老,意境丰富。由于唱法各不相同,会出现同一首歌里既有平讲调、讲声唱,又有放高音等不一样的调式,演唱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等。


畲族民歌省级传承人雷炳虎,在退休前,是建德当地的小学教师。在其4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曾先后奔赴丽水、建德多地,收集、整理畲族民歌。数年来,他整理出了《高皇歌》、《种田歌》、《白扇歌》等近3000首畲族民歌手抄本,并一一复印成册,赠送给少数民族村村民用于学唱。2014年,编纂出版了《大同畲族民歌》,书中共计收录畲族民歌3570首。


民歌是畲族民众重要的原生态艺术的真实写照,对研究畲族的起源、文化、风尚礼仪等有着“活化石”般的历史认识价值。


2007年,畲族民歌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杭州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