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塔儿巷,戴望舒之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许多人喜欢戴望舒的《雨巷》,喜欢那迷惘忧郁的情怀,喜欢那朦胧幽深的美感。渐渐地,很多人印象里的江南小巷,似乎都宛如戴老笔下的雨巷,有着道不尽的柔情与感伤,与世无争。这一条静谧狭窄的小巷——大塔儿巷,大约在一个世纪前,是戴望舒的家。
大塔儿巷,东出皮市巷,西接光华巷,原地铺清一色的青石板,曾有古人以“鹊冷难依明月树,燕归长恋故园草”的诗句,来描绘小巷的风情。据称宋朝时巷里有个“觉苑寺”,寺中有座“城心塔”,大概是位于郡城中心的意思,因此巷以塔名。
大塔儿巷11号,曾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少年时代的居住地,属粉墙黛瓦、泥壁木窗的中式里弄楼房,也是著名诗篇《雨巷》之原型。当年戴望舒所就读的宗文中学在巷东面的皮市巷里,1935年前,他们一家一直住在大塔儿巷11号,而后搬往上海居住。1927年当他23岁的时候在这里写下了《雨巷》,1928年8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也许,戴大诗人便是在这条巷子里瞧见了撑着油纸伞,眉头凝着淡淡忧愁的“丁香姑娘”。但随着时光褪去,45岁的戴望舒也在寂寥中,永远告别了他心中割舍不去的雨巷。
如今的大塔儿巷早已没有了当年诗中那种曲折迷离、朦胧怅惘的美丽,只剩下不到20米的长度,相较四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也显得些许破旧。巷内立着一块碑文,上书戴望舒故居、《雨巷》诞生地及《雨巷》的诗文。或许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更像是一场幻影般的童年之梦,仿佛在寻找曾经失去的美好。
来源:上城发布、上城区社科联、华语之声联合出品《尚书房·社科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