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鸬鸟鳌鱼灯”
鸬鸟鳌鱼灯是具有独特军事操习风格的民间舞蹈,源于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仙佰坑村全城坞一带。
鳌鱼灯主要亮相于元宵、平王庙会等传统节庆活动,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表演道具龙头鱼身,舞者在锣鼓声伴奏下走阵变图,通过舞蹈,祈求风调雨顺,年年有余。
当地人传说,鸬鸟鳌鱼灯的形成与三国逍遥津之战有关。鸬鸟镇全城坞的凌家塘出过一位三国名将凌统。逍遥津一战中,孙权吃了败仗,开船后撤,凌统率300名精兵浴血护驾,终因敌众我寡,命悬一线。在凌统生还无望,想纵河尽忠的危急时刻,突见河内白浪翻涌,一条鳌鱼腾空而起,驮起凌统,赶上了孙权本部。凌统的乡亲们为了纪念这条鳌鱼的救命之恩,便扎起了鳌鱼灯,并把逍遥津之战的阵式用在跳鳌鱼灯舞上,其后又受到龙灯等其他灯舞的影响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鸬鸟鳌鱼灯。
鸬鸟鳌鱼灯表演形式以走阵图为主,有元宝阵、长蛇阵、梅花阵等,伴有“双龙入海”、“荷花探水”、“喜跳龙门”等动作,通过阵图与动作的配合,表现鳌鱼的生活习性,“跳龙门、登鳌头”的高远追求和军阵特点。鳌鱼灯出灯前要进行点睛活动和“斋龙王”仪式,舞蹈热情朴素,道具制作精美,动作粗犷奔放,与其他灯舞相比,具有明显的艺术特色。夜间表演灯内点有蜡烛,灯随人跃、灯光闪烁。一般到正月十八卸灯,鱼灯要烧在溪边,以示让鳌鱼顺水游回龙宫。
鸬鸟鳌鱼灯别具特色,灯头如龙,灯身似鱼,龙头上绘有凌统等三国将领头像,是研究江南民情风俗的重要根据;它还保留了民间造型艺术、民间手工艺的原生形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2007年,鸬鸟鳌鱼灯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