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古迹:金石之冠龙兴寺经幢
拱墅区龙兴寺经幢于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延安北路灯芯巷口,原龙兴寺内。据宋《咸淳临安志》记载,龙兴寺创建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当时邑人鲍侃舍宅建寺,称为“发心寺”。据《龙兴寺志》记载,唐神龙三年(707),改为“龙兴寺”。
北宋大中祥符初年(1008-1016),真宗赐额“大中祥符寺”,当时的规模很大,全寺又分为龙兴、祥符、戒坛三寺。南宋绍兴二年(1132),寺院仅留西南隅,其余改为军器所和民居。元兵攻入杭城后,寺毁。至元二十八年(1291)重建,称“龙兴祥符戒坛寺”。至正末年又毁。
明万历年间重建戒坛寺,继建祥符、龙兴二寺。此后又数度兴废。龙兴寺最后的一次维修在清光绪年间。1959年扩建延安路时拆除,仅存经幢。龙兴寺经幢建于唐开成二年(837),唐大中五年(851)、五代梁乾化五年(915)、南宋淳佑八年(1248)、明崇祯九年(1636)、清顺治十二年(1655),五次重修和竣立。原有东西两座,随着寺院的渐渐倾圮,现仅存其一。
龙兴寺与苏东坡之间还存在着一段趣事。
北宋祥符年间,龙兴寺重修,改名祥符寺。那时候苏东坡两次到杭州主政,相当偏爱祥符寺,有事没事常来找琴僧惟贤聊天。苏东坡每次到了琴僧的房里,就“脱巾褫(音chi,剥去)衣”,裸露两条大腿,躺在榻床上,要随从的虞侯拿了“痒痒挠”给他抓痒。有一天,一边享受抓痒,苏东坡问起“龙兴十宝”之一的唐经幢,惟贤也只是听说而已。当时寺院内尚剩的一个“宝”,就是九十九眼井了,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百井坊巷的由来。不过,“九十九是眼数,非井数”,也就说,是几块大石板上的眼数。
龙兴寺经幢残高5.42米,平面呈八边形,《龙兴尊胜幢记》载:“石高五尺六寸,八面,周广六尺四寸。”由幢基、平座石、幢身、腰檐、短柱、上檐、幢顶相叠而成。现幢基、平座石低于地表约1.6米,埋入地下,不可见。幢基为双层束腰须弥座。在下层须弥座束腰处,每面转角用剔地起突雕刻技法刻出八尊力士像。力士两腿叉开,弓背而立,双手弯曲上举,肌肉发达,张口裂嘴瞪眼,作负重状,用全身之力承托须弥山,浑身充满了爆发力。上层须弥座束腰处,每面转角用高浮雕的手法,各雕刻一只狮子。狮子神态各异,有的雄壮威猛,有的神态安详怀抱小狮,有的似在戏绣球,有的前爪上举,神情威严。平座石每面均刻划单勾栏,上刻云栱。华板雕有勾片、斜方格、卷草、万字纹四种纹饰,刻划粗放。寻杖、云拱、瘿顶、盆唇、华板、地袱等构件完整,望柱作了简化处理。
幢身上作檐二重,均作八角攒尖顶,檐口施勾头和如意形滴水,翼角高翘。檐之间雕短柱,四正面剔地起突一佛二菩萨或二弟子或二供养人的造像组合,四亚面均雕力士像。八面造像构成四组一佛、二胁侍、二力士五尊组合,配置巧妙。像上施以彩塑和贴金。这些造像姿态各异,雕刻生动,形象丰满。幢顶为二重相轮的塔刹形,高0.61米,雕工简单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