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宋韵重点文化元素解码之“鼓楼”

鼓楼位于吴山东麓、中山路与望江路相交处,旧名朝天门,元代更名为拱北楼,明代先后更名为来远楼、镇海楼。朝天门为五代吴越王钱氏拓筑杭州城时所建,为吴越时期杭州罗城城门之一。朝天门既可藏兵又贮钟楼,在当时起到了城防和报时的双重作用,故有“鼓楼”之称。鼓楼最为风光的年华是在南宋,御街(又称天街,今中山路)从其下过,当时有“前朝后市”一说,即是“朝”(南宋皇城,三省六部)和“市”(市井百业)的分水岭。1970年,鼓楼因道路扩建而拆除。千百年间,鼓楼屡毁屡建,2002年10月,重建后的鼓楼向市民和中外游客开放。重建后的鼓楼单体占地865平方米,建筑面积1046平方米,高19.47米。

 

古时朝天门与吴山并峙,门楼周边视野开阔,是登高望远的地理高点。根据史书记载,朝天门总高十一仞,古时一仞为周尺八尺或七尺,朝天门楼高相当于今之近二十米,在当时可对周边的一切建筑物“一览众山小”。明代,因登楼可望四面名山大海、听江上潮汐之声,更名为来远楼、镇海楼。明人曾于此篆“吴山伟观”,朝天门人文鼎盛,南宋《临安三志》及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粱录》等方志笔记,皆屡屡提及。元、明、清以降,赵孟頫、高德旸、徐渭、张岱诸名家,皆有诗文歌之咏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收录的诗词中如“城上高楼接太霞”“胥丘东起最高楼”等句,均见朝天门的雄伟。2002年《重建鼓楼记》记载:登斯楼也,东海苍茫,钱江澎湃,吴山秀色,西子风姿。游目骋怀,风光无限。

 

在鼓楼1000余年的历史中由于兵祸火患,屡毁屡建,仅明清两代就先后毁建了7次。2002年重新修建的鼓楼,在城楼的重檐下和城门洞上方分署“朝天门”“镇海楼”“鼓楼”额,以示鼓楼嬗变的历史。鼓楼在历史的长河中走过了千余年的历程,它见证了钟、鼓的发展和演变、朝代的更替和城市的变迁以及时代的发展,是城市历史文明的一种见证。

 

来源:上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