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千岛湖的老城记忆,相遇另一番诗意和烟火之气
印象中,江南小镇似乎都该长成乌镇、西塘那样——小桥、流水、人家。
但摊开地图就能发现,富饶的杭嘉湖平原,只是冰山一角,更广阔的山水,位于浙江的西南角。这里群山起伏、层峦叠嶂,仿佛一个凸起的绿色岛屿。
而千岛湖,就隐匿在这片山地丘陵之间。它充满着诗意和烟火之气,拥抱着一湖秀水、古老的集市和化不开的乡愁。
01杭州的后花园
千岛湖同重庆一样皆为山城,但其实两者还是有区别,各有各的风情,各有各的美丽,它们都能够在我们的旅行地图中留下深刻的印痕。对于杭州人来说,千岛湖就在我们的眼前,触手可及,更有亲切感。
鳞次栉比的建筑,若隐若现地镶嵌在茂林修竹之中,与山水相映,这便是“一城山色半城湖”。
以火炉尖、施家塘、骑龙巷为代表的小镇老城区,各种民居、商务楼等建筑群缝补在若干层次中,充满了重庆式的立体感和皱褶感。
事实上,淳安地区自古便有“千峰郡”之称,淳安盆地乃浙西最大的丘陵盆地之一。
古老地球的地质运动,塑造了这里的沟壑与山峰。
1959年,新安江水库形成后,盆地消失,代之以浩渺空阔的湖泊,还有露出水面之上的千座山峰。
一个转身,“千峰”成了“千岛”,万仞层峦成了松峰翠岭。
02浮城谜事
火炉尖,位于镇南,山顶海拔296.2米,为排岭的制高点。
从信号发射塔所在的山头极目四望。远处的高楼,顶端的雾霭,把这座小山城画出一部分隐晦的神情来,好像舞台后方的睦剧演员,正化着妆。而更远处的湖面,曲曲绕绕,富有一些细小的表情。
一种电影感呼之欲出,硬核、悬疑、喜剧、爱情,好像都能套得上。
似白日焰火,也似浮城谜事。
“曾经,火炉尖是老排岭的文化中心。淳安中学、县小、大会堂、印刷厂、无线电厂都在这一块。学生与工人们来来往往,白天上学上班,晚上就在大会堂里看戏,很是热闹。那时火炉尖的繁荣景象一点不比现在的十字街差。”
一位火炉尖的“土著”这样说道,而彼时,这里还没有更名为千岛湖镇,依然被称呼为排岭。
徒步从排岭南路沿着小道一直走,穿过金鸡弄,一路来到行岗路。只见两排左右两个单元四层楼的房子,一栋栋在山坡上南北向一字排开,往里可以俯瞰火炉尖山坳老居民杂居区,而后面正是一整片的马尾松林。从南面几栋楼的顶楼,透过自来水厂的山洼便可以看到千岛湖的湖面和远处的龙山岛。
行岗路两旁的小楼是排岭新城的第一代房子,在老排岭记忆中,它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整座县城最好的居住区。那时候,只要路过的人,总会对一栋栋小楼赞不绝口。
如今,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曾经高大的住房已显陈旧,但仍能依稀辨认出其往日的风采。当然,即使是新建的高楼,那高楼也不是规规矩矩横平竖直的摆法,而是高低错落着,伫立于群岭之间。
将所有高低起伏的一切相连接的,正是山岭间的梯与桥。在火炉尖这片老城区,空中人行道、梯坎随处可见,无数的暗门上上下下,房屋一阶一阶地向上垒。
夜幕降临,明明灭灭的万家灯火随山势向上。不禁让人想起了之前听说的几个段子式故事:据说有人买房在顶楼,走进去一看,一辆车从窗前开了过去;也有人按照导航走到了目的地,发现再往前走,便是一处小小的悬崖……
这或许就是山城的脾气,还带着一点点地理上的小幽默——城在山巅,山在城中,人虽在城中行走,身却在山中穿过。
至于为什么叫火炉尖?似乎连街面上闲坐打牌的老人们都说不清道不明了。
有的说,因为这片区域地势高,日照时间长,夏天炎热、冬天暖和;有的说,该地曾经是老排岭最繁荣的地带,人气旺盛;还有的说,信号发射塔所在的山头就叫做“火炉尖”,因而得名,县志上就是这么记载的。
03骑龙巷的龙与梦
“老排岭最不讲理的路名,便是骑龙巷。易经说:亢龙有悔,飞龙在天。有段时间我天天在骑龙巷里进进出出,从无骑龙的感觉,倒是脚下的石条路哦,被越走越硬。转眼间,我已在骑龙巷,混了半辈子余,自己没有变成叶公画在墙上的龙,却年复一年做着望子成龙的梦——骑龙巷名沿用至今一直未变。”
这是一段来自一位老排岭人的玩笑话。
千岛湖镇的梯道,名曰骑龙巷,当地人通常称呼它为“阶梯脚”。巷子高处有两口池塘,一条落差近百米的青石阶梯,仿佛一道凝固的瀑布,从池塘边一直倾泄到千岛湖鱼味馆总店旁,连接起县城中心的十字街商业区和火炉尖、施家塘社区。
半个世纪前,新安江水库蓄水,两座千年古城沉入碧波,县城搬到了排岭(现千岛湖镇),骑龙巷作为排岭老城的“黄金便道”,由此而兴。正是这条显见的捷径,大大缩短了人们抵达终端的距离,而如今,光阴也已从旧排岭记忆切换到新千岛湖图景——巷子两侧,花鸟鱼虫、针头线脑、古籍旧玩、日用杂货等“老街记忆”依然保留着。而艺术馆、咖啡馆、茶舍、手工作坊、非遗体验馆等文艺店铺的“入住”,则为刻着岁月逝痕的老巷子注入了全新的设计灵感和城市温度。
在双脚一步步拾级而上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那历久弥新的故事和记忆。沿山而行、踏水而越。
要读懂重庆,首先要理解它的几何思维,毕竟这是一座连导航都无法准确识别的城市。
相比于大重庆,千岛湖小镇的格局并没有那么纷繁复杂,但道路、建筑,同样依顺着山形而为之。街道方位通常不讲“东西南北”,得分“上下”。社区分上与下,路与路之间也常由梯坎连接。
外人来到这里,也存在迷路的可能,就是因为得适应这种有上有下的维度。当然,如果问路时听到对方说“上去就是”,那恐怕就得做好爬坡上坎的心理准备了。
山与水,是这座小城的骨骼与血液,也是小城百姓生活的江湖。沿山而行,跨水而越,是在这里才能感受到的奇妙与亲切。而这样的生态环境,也造就了千岛湖人豁达与包容的性格。
咖啡+蛋糕,可;咖啡+凉粉,亦可。
此时,便需要以多元化的几何思维去理解艺术与生活的智慧。不仅仅因为这里拥有特殊的地形地貌,更在于它有历史积淀,更有时代创新,这座小山城所呈现的风物与人情,皆是丰富多彩且有立体感的。
04有滋有味的生活
这不是一座满街连锁咖啡店、共享单车和外卖送餐员的小城,餐厅往往名叫老太婆、滑肉阿姨、秋莲妈妈……路边店老板甚至不会递给你菜单,而只会问你怎么炒,火腿炒青椒或者香干炒肉丝都好吃,这才是有滋有味的生活。
找座山头爬一爬,或去湖边喝杯茶,再或者寻家鱼味餐厅围炉寻欢,皆是属于这座山城的特有治愈。当然,山四海之内皆可登,但只有在爬排岭的山时,透过层叠的马尾松松枝看到远处的湖光岛影,才是那份恍若隔世感;茶四海之内皆可饮,只是他方茶水中总缺了这里的一丝悠然绵长;而鱼之鲜,本就融洽着这里的魂,出了这座山水之城,总归差了几分韵。
宛如百年前,米格尔画笔下的约翰内斯·维米尔之作,又怎能令人得欢颜呢?
来源:杭州文广旅游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