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百问 | 南旺枢纽是谁修建的?
南旺枢纽是由明代水利学家宋礼和民间水利专家白英主持修建的。
宋礼(1361-1422年),字大本,谥康惠公,敕封“宁漕公”“显应大王”,河南省洛宁县人。宋礼自幼聪颖悟知,好学有志,精于河渠水利之学。明洪武年间其先后为进士、山西按察司佥事等职,明永乐称帝后,先后任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因治运有功,他多次受到皇帝表彰,并为后人所传颂。据《明史·运漕证序》载:“元开会通河,其功未竣,宋康惠踵而行之,开河建闸,南北以通,厥功茂哉。”
▲济宁南旺分水枢纽布置图在元朝末年,会通河被黄河决口泛滥的泥沙所淤积,运河中断。如果想恢复这条航线,必须进行疏浚。怎样改造大运河,保证漕运畅通,成为明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
明永乐九年(1411年) ,根据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建议,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奉命征调民工十六万五千多人,重点放在山东丘陵地带的会通河段(从临清到须城安山),疏浚运河。由于会通河缺乏水源,宋礼深入察看沿运水系、地形,访问群众。在汶上县城东北白家店村,遇见民间治水专家白英。白英见宋礼“布衣微服”,深入民间调查治运良策,态度虔诚,便把他多年积累的治水通航的想法告诉了宋礼。宋礼听到“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诸山泉,修水柜”等良策时大喜,遂邀白英参加治运工程,采纳白英的建议,使会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航运能力。
白英建议把位于会通河道最高点的南旺镇作为分水点,称为“水脊”。他还建议在南旺修建分水闸门,建议利用天然地形,扩大会通河沿岸的南旺、安山、昭阳、马场等处的几个天然湖泊,修建成“水柜”,并且设置“斗门”,以便蓄滞和调节水量。同时,开挖河渠,把附近州县的几百处泉水引入沿河的各“水柜”。
宋礼采纳白英的建议,引汶济运,挖引山泉,修建水柜和戴村坝,遏汶至南旺,分水济运,于东平东30千米筑戴村土坝,长约2.5千米,截断汶河,向西南开小汶河引汶水至南旺镇入运。
经过民工历时9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项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连,湖湖相依,汇成一派巨大水系,使会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从此,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畅行无阻,漕运能力大大提高,每年从东南运粮米几百万石(最高达到五百万石),接济京师。大运河真正成为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戴村坝水利工程现在仍然是重要的水利设施宋礼治运工程主要有疏浚会通河,建戴村坝,开挖小汶河,引汶水及山泉水济运,建南旺运河分水枢纽等。宋礼治运成功,保证了明代漕运的畅通。为纪念宋礼和白英治水有功,明清两代当地百姓在汶上、南旺为二人建祠和庙并塑神像,供后人每年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