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西湖、修缮六井、疏浚运河……你可认识作为水利工程师的苏东坡?
“跟着苏东坡游杭州——青少年教育体验展”展期过半,因为苏东坡这位“主人公”的独特魅力,展览已然成为朋友圈的打卡热点。本次展览详细梳理了苏东坡在杭的14处遗迹,观众可以根据遗迹的知识背景“按图索骥”,寻找宋韵。文学家、政治家、美食家、画家、书法家、工程师……不管是何种身份,苏东坡都留下了值得称颂的“作品”。
2019年,水利部公布了12位中国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苏东坡名列其中。林语堂先生说:“我简直不由得要说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何处,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那不妨一起认识一下作为水利工程师的苏东坡。
苏东坡先后两次来到杭州,其水利政绩主要体现在治理西湖、修缮六井、疏浚运河、治理钱塘江四个方面,本次“跟着苏东坡游杭州——青少年教育体验展”对此均有展示。
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时,就已经发现西湖的淤塞问题,“熙宁中,臣通判本州,则湖之葑合,盖十二三耳。至今才十六七年之间,遂堙塞其半。”所以他第二次来杭任知州时,很快就实施了一系列水利新举措。
元祐五年(1090)四月二十九日,苏东坡向朝廷递了一份奏章:《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申明疏浚西湖的五大理由,即西湖有百姓的放生池、保障居民用水、灌溉良田、调节漕运、以湖水酿酒收税等重要作用,并且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阐述了西湖的重要性。于是,朝廷准奏拨款,加上苏东坡筹措的经费,发动军民,清理西湖,并将挖出的淤泥和葑草筑成苏堤。同时在西湖中央的位置设置了三座石塔,作为界限,三塔之内,百姓们不能种植菱藕。至此之后,不仅西湖淤塞问题得到解决,还有了“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两个景点,苏东坡成为西湖两堤三岛景观格局的奠基者。
元祐五年(1090)五月初五日,时隔几天,苏东坡又马不停蹄地向朝廷递了一份奏章:《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不仅对上一份奏章进行补充,阐述了很多关于西湖治理后的具体管理措施,比如湖上之种菱除葑、湖上新旧菱荡之课税及管理人员职责等。还重点陈述另一项水利工程疏浚城内运河的重要意义和举措,分析运河屡治屡塞的原因和后果,提出了建设水闸、修建岸道等建议。奏请得到批准后,苏东坡就组织人员在杭州城内两条主要的运河茅山河和盐桥河的交接处修建了一座龙山水闸,使钱塘江潮先入茅山河,涨潮时放下水闸,防止浑浊的钱塘江水进入运河,等到潮平水清,再打开闸门,让已经变清的茅山河水注入盐桥河,这样可避免钱塘江泥沙直接流入作为主航道的盐桥河,防止淤塞。事实证明,苏东坡采取的治水措施具有可持续性,不仅保障城中百姓生活物资通道的畅通,也减轻了老百姓疏浚运河的劳役负担,实为民生有利之政绩。
同年,苏东坡又着手六井修缮工程。其实早在他第一次来杭担任通判时,就协助知州陈襄疏浚六井,解决了老百姓用水问题,并将这件事情记录在《钱塘六井记》中。时隔15年,六井废坏不能使用,作为知州的苏东坡非常忧心,于是再次修缮城中六井,并请教于当年参与修缮、精通水利的僧人子珪,采用更加科学的方式,非常有预见性地将引水竹管改为瓦管,外以石槽围裹保护,延长了六井的使用寿命。为此,元祐五年(1090)十二月苏东坡向朝廷递交《乞子珪师号状》,请求嘉奖治水有功的子珪。
几个月后,苏东坡又将视线放在了钱塘江上。元祐六年三月,他上奏《乞相度开石门河状》,筹划开凿石门运河。因为钱塘江的潮水是从海门上溯,而屹立江中的浮山正好挡住海潮而形成旋涡,凶险万分。浮山所在的江口是由浙东诸州前往杭州的必经之路,每年许多船只都在此处遇难。作为一州之长,苏东坡具有长远的前瞻性,充分认识到了钱塘江对于沿岸百姓的重要性,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很多自然因素无法避免,于是他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了应对的策略,遗憾的是该科学建议未能实现。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苏东坡在杭州实施了三项非常重要的水利工程。其实在他一生中,一直在关注和实施水利建设,每到一地,都会留下抗洪、抗旱、治水的实践。可以说,苏东坡在水利方面的才干是一般士大夫所不能比拟的,他的治水经验和思想值得我们不断地研究和借鉴。
展览Tips:
展览地点: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西湖博物馆区地上一楼临时展厅(杭州市南山路89号)
展览交通指南:4路、12路、31路、42路、1314路、102路、133路到钱王祠公交站下车徒步1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