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丨2022普利兹克奖揭晓,来看看西湖区的“普利兹克”吧!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世界上最富指标意义的建筑奖项。最近,普利兹克建筑奖官方网站公布了2022年的建筑界最高荣誉奖的获奖者。
普利兹克建筑奖,第一次颁给了非洲建筑师。他是该奖项的第51位获奖者。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西湖区与 “普利兹克”的不解之缘
在西湖区,可是有多座“普利兹克”建筑哟。让萌西西来猜一猜,有多少小伙伴是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呢?在这座盛名已久的大学建筑群内,充满了“普利兹克”获奖者的设计手笔。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由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设计。
该项目的完成为中国在世界当代建筑设计地位的重新确立发挥了巨大作用。建筑师将设计风格、材料与尺度大胆地结合,既非对现代技术的绝对崇拜,又非对过去传统的过度夸耀,成片的木窗与蒙德里安式的混凝土并肩而立,不规则的窗户从纯白色的墙面显露出来,建筑外立面上的走道,竹编栏杆的上升下降,构成了外立面上的图形线条,波浪形的屋顶构成建筑顶部曲线。
王澍曾将他们的设计风格比作中国文人的处事风格,即将书法、绘画和诗歌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而不单纯是技艺的呈现。象山校园正是文人表达和技艺的结合,将一个古老民族的传统与现代有效调和,建立了两者之间的重要对话。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坐落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内,由199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葡萄牙国宝级的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设计,是国内首个具有西方现代设计原作系列收藏原作的博物馆。
阿尔瓦罗·西扎将其设计语言(西扎式)融入到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建筑外观以及空间布局,通过简洁、纯粹而又充满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变化,巧妙地将外部空间的景色引入展厅之中,引入天光,更充分地利用了自然所成的资源,使充满张力的空间增强了趣味。
在合理规划固定展览和临时展览空间的同时,他常常将室内空间延伸到建筑的外部,构建出一个独立围合的庭院,丰富了博物馆的流线。
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
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同样坐落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内,由今年普利兹克奖热门候选人、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纽约时报》在评选2016年度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中,杭州位列第16位。而纽约时报上所选择的那张照片,不是西湖,不是灵隐寺,而是民艺博物馆。
博物馆形态与倾斜的地形相结合,对自然并没有一种侵入感。相反,设计以平行四边形为基本单元,通过几何手法的分割和聚合,来处理错综的地形,沿着坡地的起伏形成连续的空间。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屋顶,在外观上唤起人们记忆中鸟瞰村庄时青瓦连绵的景象。整个民艺馆从远处看与象山融为一体。
隈研吾强调“与自然融合”,他提出“负建筑”理念,让建筑消失,消弭它与环境的隔阂,与自然浑然一体,所以就有了这座建在山上的民艺博物馆。
中国湿地博物馆
2019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得主矶崎新(Arata Isozaki),设计并建造了超过100座建筑,比如在洛杉矶(1986年)设计了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在佛罗里达(1991年)设计了迪斯尼团队大厦(Team Disney Building)。 中国湿地博物馆也是其中之一。
去过湿地博物馆的朋友都知道,整座博物馆也用上了穹顶的概念,整座建筑雄伟奇特,既隐于湿地之中,与湿地浑然一体,又傲然挺立在绿波之上,呈现出勃勃生机。
整体设计思路将博物馆主体以“山丘”作为表现,几乎整个博物馆埋入有机形的山丘中(这也是为什么好多游客第一次来中国湿地博物馆都发现不了博物馆在哪里的原因),在建筑表面设有一大一小洞穴似的穹顶采光井;分别位于中庭和序厅。山丘内部呈空洞型,通过壳体结构形成大空间。
往来天目山路和紫金港路,远远地就能看到中国湿地博物馆的标志——观光塔,这座塔已经成为杭州的一大标志性建筑,好多明星都前来合影。塔的形象与山丘表面的洞穴刚好相反,造型独特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仿佛向湿地斜向挑出的圆盘,隐喻代表过去和现状的大自然上蹦出活力无比的新芽。
展厅部分由壳体结构形成整体大空间,内部空间灵活自由组合,利用坡道功能,在常规参观流线外,将各个不同的展览空间自然连接起来。许多游客会发现,在中国湿地博物馆,只有一部电梯,而最好的参观方式,就是沿着环形走廊边走边看。
整座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从内到外都处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也正是博物馆想传递给大家的——用更美好的方式展示湿地,向社会大众普及和传播湿地科学知识,倡导尊重自然、爱惜和维护湿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