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诗词里的余杭① | 苏轼、王安石……古人都这样写余杭!流传千年的诗篇里,都有怎样的奇闻轶事?

余杭,人文荟萃之地。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曾经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苏轼、王安石、陈若虚……让我们把视线投向百千年前的余杭,一窥这些大文学家们,与余杭的“不解之缘”。

古镇余杭的千年余韵

[ 余杭景 ][宋]陈若虚趿屐溪桥一望中,青山绿水景无穷。

芦花两岸晴山雪,苕水一溪春涨红。

灯影夜明安乐塔,钟声晓出洞霄宫。

白云碧水如泥贱,尚拟重来作醉翁。

陈若虚,名充,自号中庸子,累迁工部、刑部郎中,编有《九僧诗集》等。这一首《余杭景》,收录于嘉庆的《余杭县志》中。千百年过去,诗中提到的余杭景致,依然能在今天寻觅。

千年古桥-通济桥

诗中第一句中的溪桥,便是如今的老余杭的通济桥。南宋时改名为通济桥,并沿用至今。这是一座南北跨溪、沟通两岸的古桥,余杭人都喜欢称其为“大桥”。

自古以来,城镇有水才鲜活灵通。在老余杭通济桥下,缓缓流淌着天目万山清澈之水,将古镇余杭分为南北两半,城里城外几度变迁,不变的是南北山货、百货丝绸集散地的商贾云集,长盛不衰。

余杭人的母亲河-苕溪“芦花两岸晴山雪,苕水一溪春涨红。”一句诗,描绘了余杭苕溪从秋冬转到春天时的景色变化。秋冬季节的苕溪,泛舟江渚,两岸芦花如云似雪,一幅诗意画卷,千百年来始终如一。

历史古迹-安乐塔、洞霄宫遗址“灯影夜明安乐塔,钟声晓出洞霄宫”一句,讲的便是老余杭的安乐塔以及位于如今中泰街道的洞霄宫。

老余杭安乐塔

洞霄宫遗址

安乐塔,如今依旧屹立在老余杭的安乐山顶,与苕溪边的舒公塔并称“双塔耸秀”的盛景;而洞霄宫,则在历史的长流中几度焚毁。如今的洞霄宫旧址,也在2015年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大文豪与径山的不解之缘

[《游径山》节选 ][宋]苏轼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

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鞭玉镫相回旋。

人言山住水亦住,下有万古蛟龙渊。

道人天眼识王气,结茅宴坐荒山巅。

苏东坡两度任职杭州,对杭州近郊的径山一往情深,曾经写下多首关于径山的诗篇。苏东坡的径山诗中,最著名的便是这首《游径山》一诗。

雄伟俊秀之山-径山

宋熙宁五年(1072)八月,苏轼第一次登上径山。他站在径山之巅,看着连绵不断的山势像一群野马奔来,不由诗兴大发。“势若骏马奔平川”,将径山的雄伟、俊秀描绘得淋漓尽致。

东坡洗砚池

苏轼数登径山,常以品竹隐喻人的道德品格。就在山门之下,竹林之旁寓居题诗,至今竹林旁仍遗有东坡洗砚池。

东南第一禅院-径山禅寺

此外,苏东坡在径山诗中还用了大量篇幅追忆建寺的艰难和对径山佛法的虔诚。他用神来之笔叙述径山的佛骨仙气,把径山写得圣洁非凡,简直是天外佛国一般。

禅意幽幽的风雅古寺

[ 题宝隆寺 ][宋]王安石寥寥古寺半遗基,游客经年断履屐。

犹是前梁旧堂殿,尘昏金像雨昏碑。

百丈的釜托寺,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梁朝,北宋时期甚是繁荣。王安石当年从百丈走杭宣古道前往南京上任的途中路过宝隆寺,作下这首《题宝隆寺》。明代时,宝隆寺改名为釜托寺。

釜托寺作为一座佛教古寺,禅宗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另有诗云“山幽起陋寺,灵慧扫尘埃。”如今的寺庙,颇有江南园林的风雅韵味,可以在此偷得浮生半日清闲。

同治、光绪年间,住持僧根生、庆善募化重修、扩建,颇具规模。现仅存大雄宝殿一幢,坐北朝南,三间二弄,硬山顶,两边马头墙。

釜托寺寺前有十余株柳杉和一棵金钱松,树龄四百余年。到了秋日,釜托寺随处可见吸睛的枫叶,美得不可方物。

关于余杭的

诗词歌赋、名人轶事

还有很多很多

下次再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