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日”来读水——西湖历代治水智慧以及持续开展的“治水革命”
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
水是西湖的灵魂,这个“世界水日”,就跟着小编一起来品读——千年来,西湖是怎样被保留、被利用、被治理的;近年来,西湖又如何持之以恒地开展“治水革命”,完善城市排涝设施的。
筑堤捍湖西湖历代治水智慧
历朝历代西湖的治理既是城市成长的缩影,也为后世留下了范例。西湖能够经历数千年而未淤塞湮没,风雅至今,离不开绵延千年的治水智慧。
李泌卸任以后,治理西湖的工作日渐荒废,日积月累之下,六井再度淤塞,杭州城内饮水咸苦,生计萧条。
为改善杭州百姓的生存状况,也为解决下游农田的水利灌溉问题,有三位著名的西湖水利工程修筑者——白居易、苏轼和杨孟瑛,先后决定整治西湖,筑建湖堤。
1
白公堤的修筑
白居易初上任时,西湖日渐淤塞,湖水干涸,不但农田的灌溉无法保证,还导致运河水位过低,切断了城内外物资运输的水道。为了解决杭州百姓水利灌溉问题,他决定筑建湖堤,整治西湖。
由于泥沙淤积造成的湖床抬高,西湖蓄水量大为减少,导致农田灌溉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增加蓄水量,白居易特意将湖堤修筑比原湖岸高数尺,以加大西湖深度、扩展西湖面积,还设立水闸,按时启闭,用以贮蓄湖水。白居易修建的这条堤,对西湖的发展也是非常划时代的。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人们往往误认为西湖上的白堤是唐代白居易所修,其实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坝被称为“白公堤”,与今日所谓的“白堤”不是同一条,如今其遗址也已漫漶无存。
2
苏堤的修筑
宋朝苏轼任职到杭州的时候,西湖淤塞情况再度严峻,湖面上长满葑草,面积缩减严重,蓄水功能大受损害。在将湖面租赁给农民种植茭菱以解决杂草问题后,苏轼为方便人们通行,用疏浚中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筑成一道横贯南北的长堤,即“苏堤”。
与白公堤不同,苏堤的价值更多在于交通和观赏方面,体现了苏轼对细微民情的关爱切察,自筑成至今,经历多次修葺,一度成为“湖中集市”,始终参与在杭州人民的生活和劳动之中。
3
明初,杨孟瑛为疏浚西湖,组织了大批劳力从湖中挖出大量葑泥,一部分运到当时几乎成为平地的苏堤上,把苏堤加高了两丈,堤宽增加到五丈三尺,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大工程。杨孟瑛还下令在堤两边种植柳树,以树根加固苏堤,也增加了观赏性。
还有一部分挖出的淤泥,则从栖霞岭起,绕丁家山直到南山,另外筑起了一条长堤,划分湖面,避免民间重行侵占,今称“杨公堤”。堤上建有“环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六桥用以通泄流水,人称“里六桥”。
古代的筑堤捍湖不光解决了临湖民家对湖面的侵占问题,也有利于农田灌溉、交通等民生问题,为后世的水利工程兴建留下了优秀的范本。
提升防汛抗台应急保障水平保障市民出行安全汛期即将到来,近期的杭城雨水也逐渐多了起来。为确保汛期排水畅通,景区城管中心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提前打响防汛排涝“保卫战”,保障地下“毛细血管”通畅。
景区山林众多,道路两侧的明沟是雨天重要的排水设施。为确保汛期沟渠排水通畅,景区城管中心持续做好沟渠的清理疏通工作,对明沟内的淤泥、落叶残枝进行清理。
截至目前,共计清理沟渠3811.5米。
除了路面明沟,地下的排水管网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般,承担着防汛排涝的重任。近期,工作人员重点针对工地周围、人流量较大、住户较多区域的地下管网进行检查和疏通。
为减少对市民游客的出行影响,工作人员采用错峰、分时段作业模式,对北山街、灵隐路、灵溪南路等重点区域的雨水井、雨水箅子、地下管网进行疏通,提升设施排水能力。共计清理管道3416米,清淤雨水井211座,清捞雨水箅子124个。
对进龙河强化养护,清捞河面漂浮物,对河道两侧驳坎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共清除河道障碍物270KG,打捞河面漂浮物210KG,清除克顶垃圾280KG。
工作人员对小天竺泵站的防汛设备、控制系统、临时应急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维护,确保设备时刻保持“最佳状态”。
同时,对地下管网进行CCTV检测,检查管道有无变形、破损等问题,维护好城市防汛设施。
应急保障处置
近日,杭州出现雷雨天气。景区城管中心认真落实“一点一方案”,对易积水点落实专员值守。对路面积水进行及时处置,对沟渠格栅进行清理。并及时记录路面积水点位,实地对积水路段情况进行勘查,以便在后续补齐短板,提升防汛能力。
景区城管中心将继续落实“迎亚运”环境治理保障工作,围绕“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护亚运”目标,未雨绸缪地做好各项防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