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80%的这种乐器,都来自余杭这里!诗画山水间,又有多少记忆留存?
中泰街道,位于余杭区西部半山区,春有茶山碧绿,夏有映日荷花,秋有银杏落叶,冬有洞箫白雪,尽显原生态村落之美。“中泰”的名字,由原中桥乡与泰山乡合并而来,各取一字。这里,不仅有优厚的竹、茶自然资源,同样也有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如今的中泰街道,已被评为浙江省4A级景区镇;其中的江南慢村景区为国家3A级景区,以“慢生活、慢文化”为主题,集乡村体验、养生度假、康体运动、生态观光、 果品采摘、婚纱摄影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乡村风情的慢生活休闲旅游区。
中泰街道自然风景优美,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达66.3%,林业资源丰富。其中,有苦竹林3万亩,竹材蓄积量达5万吨。中泰,是中国苦竹之乡、中国竹笛之乡、全国苦竹定向培植示范园区,有“南乡竹海,绿色宝库”之称,同时也入选了第四批浙江省非遗旅游景区。中泰人在悠悠的竹林下长大,也依靠着一株株竹子让中泰的名字走向了世界。
中泰除了竹,还有茶。中泰街道共有优质茶园一万三千多亩,是钱塘龙井和余杭径山茶的重要产区。寻得佳时,觅得佳境,品味好茶,只觉气舒神怡,心净神清,恬静和安逸自会一缕一缕地散开来。
在中泰,有一种茗香四溢,叫做有“乌牛早”。每年早春时节,茶山上忙碌的茶农,已然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从品质上来说,这里的山头拥有最佳种茶海拔,土壤以黄泥土为主,周边没有工业企业,所产的茶特别香。
中泰满山郁郁的苦竹,成就了中泰“中国竹笛之乡”的美誉。远近闻名的中泰竹笛,便是一种以苦竹制作的民间乐器。中泰是全国最大演奏用竹笛生产地,每演奏的100支竹笛之中,便至少有80支竹笛产自这里。
1989年,这是中泰诞生了第一家民营竹笛厂,灵声乐器厂。此后,灵声乐器厂逐渐成为中泰竹笛的“摇篮”,厂里不少老员工也开办了自己的竹笛厂。笛箫制作就像火苗,逐渐在中泰这块土地上燎原。如今,中泰有笛箫乐器厂160多家。
中泰第一代笛箫制作者董仲彬
改革开放让竹笛制作工艺走进中泰,也让中泰的年轻人走出大山,经过一代又一代地发展,如今的笛箫产业已经成为中泰最为重要的文化产业之一。而原本以卖竹子为生的村民,也早已成为了一个个竹笛制作大师。
融入竹刻、竹雕民间工艺的中泰竹笛,既有高雅飘逸的浮雕之秀,更有音色嘹亮的笛声之美。2012年,中泰竹笛制作技艺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日,你也可以来中泰街道的紫荆村文化礼堂竹笛展陈馆参观,体验亲手制作竹笛的过程。
中泰的竹笛,不仅闻名于世界,甚至还“火”到了太空——在去年央视播出的《开学第一课》时,《太空课堂》环节连线到天宫号空间站,航天员聂海胜在神舟十二号上展示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竹笛。中泰作为“中国竹笛之乡”,当天就刷爆了朋友圈。
聂海胜展示中国竹笛
在中泰,大家都知道有个充满传说色彩和奇观异景的寺庙,叫石盂寺。石盂寺处紫荆村石盂山顶,四周环山且植被丰富,多苦竹。寺南为山谷,于山顶可极目远眺,视野开阔。沿村间清幽小道拾级而登石盂寺,阶傍溪流淙淙,登山时听丁冬泉声,别有一番气象。
石盂寺始建于东晋,兴于唐。其间几经兴衰,至清康熙年间得以中兴,但于文革期间遭毁损,仅幸存药师、观音两殿。
石盂寺损毁后,各地香客仍结集于此地烧香拜佛,他们认为寺毁但神灵犹在。20世纪九十年代,铜岭桥众多信佛人士主张恢复石盂寺,并于1997年正式开放。
石盂寺重新开放后,得到了多地香客的助资,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收回寺院周边部分土地,清理山顶原有自然景观,将全长800米的崎岖山道用混凝土浇制成888级台阶,使香客、游人可信步登山。
还记得中桥中学的旧校舍吗?记忆中的朗朗读书声,还有那嬉戏打闹的欢笑声,都随着校舍的搬迁,渐渐淡去痕迹。中桥中学旧校舍苍劲的老树藤扎进泥墙,无情的野草爬满屋顶。中桥中学旧校舍的残墙老屋,摇身一变为布鲁克驿家民宿,坐落在以“慢生活、慢文化”为主题的江南慢村景区内。这栋由老中桥中学翻新改建后的建筑,保留了多处旧屋的老底子,在原址上不动一树一木,然而又极具现代感,处处体现了设计者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
布鲁克驿家周围群山环抱,绿树成林,时而有白鹭掠过,时而又有松鼠在眼前觅食。三幢由原先校舍改建的客房,共有58间,入住其中,睡梦里你或许依旧闻得到久违的书香。竹香里的笛韵中泰,都有哪些东西能勾起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