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埠头、水乡湿地,古朴又繁华的闲林,传承着千百年的回忆……
闲林,旧时称“闲林埠”。早在四五千年前,闲林一带就有人类聚居,从事农耕、渔猎、制陶等生产活动。
如今的闲林街道,宛若镶嵌在湿地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京杭大运河支流闲林港畔一座文明古镇。闲林街道的整体风貌,称得上是繁华都市里的古朴印记。
一座闲林埠,半部闲林史。唐朝以前,闲林埠不叫闲林埠,而是叫金钱镇。宋代置闲林酒库,明清时为市集,民国时设镇。唐初余杭县令张士衡告老还乡,闲暇之时优游于此,“闲林”之名始见于史籍,有“闲居林下”之意。
闲林埠依山傍水,本地水乡平原盛产粮、鱼、桑、笋、柿、蔬菜,同样也是与临安、富阳等地商贸来往的重地。据老人们说,闲林埠是个“不夜城”,因为竹、木、柴、炭等山货需从临安、富阳的深山里远途运输而来,天不亮就要交易,所以,整个闲林埠老街基本上24小时不断人声,热闹异常。
闲林埠历史鸟瞰
历史悠久的闲林埠,保留着台门和古桥、古井等众多古迹旧址。记忆中的闲林老街有台门、有古井,还有大树下的早餐店,这些印记编制在一起成了闲林人最深的儿时回忆。
闲林埠原状
从闲林埠的老街古巷中,也走出过不少名人雅士。闲林埠陈家桥人陈元赟(1587~1671年),万历47年(1626年)“渡瀛海,入扶桑”,寄居江户(今东京),向日本浪人传授柔道。日本现今享誉世界之柔道,寻根溯源,闲林埠人陈元赟是其鼻祖。为传承人文历史,街道在老街内设立“一厅两馆”展陈项目,以小镇客厅、陈元赟纪念馆和丁丙纪念馆来承载老闲林的历史积淀。
如今的闲林埠老街,将古埠的繁华景象与如今的现代商贸相结合,呈现出了古今文化交相辉映的奇特风光。
曾经古埠的繁华与现代商贸相结合,以“拆街还街、建新如旧、保护古迹”为目标,让“闲林埠”也又重新焕发活力。如今,闲林老街上分布着21处相对集中且保存完好的古桥、古井、老台门等,其中朱家台门更是市级文保建筑。台门上的雕花,将人物、花草、纹饰雕刻得极为生动,栩栩如生。
水乡古镇风貌的街巷,搭配林立的现代化楼宇,一幅古今交融的美丽城市面貌已慢慢呈现。
桦树村与里项村境内,有一潭明丽的湖水,这就是闲林水库。水库集雨面积16.8平方公里,总库容1984万立方米,是重大民生工程杭州市备用水源。
闲林水库,湖面开阔又不失深邃,零星小岛浮其中。左右两侧有众多库湾,源头因水源保护要求建设跌水式曝气增氧设施有如瀑布。水库内青山环绕,山峦起伏,碧波万顷,水清见底。
来到闲林水库的库区,仿佛置身于一个绝美的生态公园。水库的生态放水设施与坝后跌水景观结合,辅以假山、景石、园路、亭阁,形成与周边山体深度融合的“自然景观”。放眼,满目苍翠、流水潺潺,一派生机盎然。
闲林街道在地理区位方面呈“南山北水夹一湖”的格局。其中的“南山”,就是位于闲林南侧的午潮山。
午潮山是天目山的余脉,海拔494.7米,有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同时也是不少余杭人登高踏青的不二之选。关于午潮山的名字,不少老闲林人都能说出其中的来历。
午潮山的主峰下有一口井,相传只有在子午时分泉涌如潮、声如轻雷,当地居民按时汲泉,过了子午时辰就取不到泉水,午潮山由此得名。午潮山五峰并峙,一字排开,似五位大臣手执朝板供揖之状,故也有“五朝山”之称。
登上主峰的观景台,可远观钱江白练飞舞,近看城池楼廓,错落有致。游览路上有白龙潭、午潮亭等景观,在山间各种动植物的陪伴下,行进间饶有乐趣。
图自@小红书·小呀么小颜落
闲林街道的民丰、万景两村交汇处,有一块原生态湿地,与西溪湿地紧密相连,区域面积3600亩,东至九曲桥,南至民丰阮家埭、小许家埭,西至王家牌楼以东乐山港,北至梧桐港,与西溪湿地相比,闲林水乡湿地更具原生态的自然风光。
湿地以水域沼泽为主,荡中有岛、岛中有塘,港叉纵横。微微起伏的地形片植着桃、梅、柿、芦等树木花草,形成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岸陆区景观和迷人的江南水乡风光。
在这里,水网河道、水塘等湿地星罗棋布;在这里,芦荡白鹭,风竹野趣,港汊纵横,舟径万变,群山起伏,林木葱郁,构成了“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独特水乡田园画卷。
闲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人文积淀,自然也诞生了许多别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时至今日,有许多风俗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一代又一代闲林人中流传。
小端午龙舟盛会这项民间传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闲林和附近水乡特有的民俗活动。每年的五月十三,在何母桥举行龙舟盛会,遍插彩旗的龙船,自由在河中畅游,表达了百姓希望龙王依然与百姓同在的美好愿望。
而在每年冬季,闲林的和睦水乡一带还有着吃“鱼汤饭”的传统,流传至今也已有几百年。将鱼塘抽干,进行“干塘捕鱼”,以各种鱼为原材料做成一桌鱼宴,做鱼的方法号称有百种,色彩丰富,鲜味浓郁。2011年,“闲林鱼汤饭”被列入第四批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闲林埠灶头画也是远近闻名。在闲林埠人的眼里,灶头不只是个烧饭的地方,还是“灶间菩萨”的容身之处,赐予这户人家丰衣足食,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健康。所以那时的人家,对灶头极为重视,从灶身、灶山、灶帽都画满了图案,配上不同文字诗句,反映乡民最朴素的愿望。
2007年,闲林灶头画又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画灶头画出名的阮士荣老人,也被评选为第二批余杭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闲居林下,你的记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