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发现杭州 | 余杭跳头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

近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初评启动,“杭州余杭跳头遗址”入围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初评候选项目。

跳头遗址有哪些发现?又有哪些特别之处?欢迎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近期展出的“发现杭州2021·杭州考古工作年度盘点暨出土文物展”中寻找答案!

跳头遗址微缩模型

余杭跳头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处于浙西山地丘陵区与浙北平原区的交界地带。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约3000平方米。首次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现晚商时期功能布局比较清晰的铸铜作坊遗址。

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共清理了不同时期的灰坑70座、灰沟5条、房址2座、陶片堆4处、红烧土堆积18处、作坊遗迹1处、护岸遗迹1处以及大量柱洞(组合)等。出土了陶鼎、甗、罐、钵、盆、豆、三足盘、圈足盘、觚、觯、鸭形壶、纺轮、器盖、支座,印纹硬陶罐、瓿、尊,原始瓷碗、豆,石锛、凿、斧、刀、镰、范、箭镞、纺轮,青铜斧、刀、箭镞、矛头,玉钺等各类遗物500余件。专家表示,跳头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一处重要的史前以及商周时期遗址,其堆积连续且演化特征明显,文化层年代从良渚文化时期延续至春秋时期,可分为七期遗存。其中,第三期遗存是区域内首次发现,从器形与装饰风格上看,兼具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的特征,过渡性质明显。

跳头遗址第五期遗存是遗址遗存保存最为完好,聚落结构最为清晰的一个阶段,出土多件保存较为完整的石范,石范范腔可辨器形有镞、斧等,有一范一器,也有一范多器,以生产小型工具和兵器为主。

跳头遗址为进一步探究商代冶铸流程包括原料的运输、生产活动的空间布局、铸铜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跳头遗址第五期遗存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典型性,在总体文化面貌上与“后马桥文化”接近,典型器物有细高喇叭形泥质灰陶豆、外撇椭圆足泥质灰陶三足盘等。

结合东苕溪流域其他遗址,如小古城、毘山等聚落的近些年持续考古工作,为厘清马桥文化之后区域内的文化内涵以及考古学文化的定名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线索。

跳头遗址出土器物

跳头遗址堆积延续时间长,保存状况较好,通过深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以及系统性测年,跳头遗址有望建立起区域内标尺性的年代序列,对于构建本地区史前和商周时期文化序列与谱系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针对跳头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晚商时期比较清晰的铸铜作坊遗址这一要素,对探索商代中原与长江下游地区的互动关系,本地区青铜时代文明的演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发现杭州2021·杭州考古工作年度盘点暨出土文物展”由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扇、伞博物馆)联合打造,展示2021年度杭州7个重点考古项目(祝家桥遗址、跳头遗址、临安城遗址、净慈寺遗址、天目窑遗址、新登古城遗址、各地古墓葬)以及出土的400余件文物,以全新的视角、生动的展陈形式、深入的解读方式呈现2021年度杭州市考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带你走进考古、探秘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