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杭州一碗面,重返旧时光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面食烙印在杭州人的味蕾基因当中,而在如今五花八门的汤面拌面炒面里头,唯独片儿川和拌川是不变的经典。风靡杭城百余年,一碗面里,包含着杭城浓浓的江湖市井气。来吧,初冬时节在杭州吃一碗面,品味记忆里的老味道。

 

01杭州一碗面|追溯源头

 

杭州大概是唯一把水煮的潮面称作“川”的地方,一说是南宋贵族们难忘河南豫菜汤“汆”的手法,以谐音来命名。也有说这是江南书生们“以字定形”的惯例,用“川”字表达面条筋斗、根根分明的样子,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杭州“片儿川”和“拌川”。

 

片儿川和拌川是杭州美食中不容忽视的一角。片儿川之于杭州人,正如热干面于武汉人,酸辣粉于重庆人,螺蛳粉于柳州人。外人看来不足称道的小吃,在本地人心里却是无法戒掉的美味。

 

《舌尖上的中国2》曾这样解读:“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宋王朝因战争迁都,赋予了杭州中原的味道。”麦子不但帮南迁的北方人解决了口粮问题,也将面食文化与杭州当地相结合,诞生了独特的杭州面食文化,其中最经典的,就是片儿川。

 

清朝同治年间,奎元馆成立,店老板为了招揽杭州参加乡试的读书人的生意,用冬笋、雪菜和猪肉作配料烧制成物美价廉的面食。并在面中加入三个蛋,寓意“连中三元”。

 

这一下赶考的人纷纷前来吃面,想讨个好彩头,面馆生意越来越兴旺。后来,梅兰芳、盖叫天、周璇、石辉等文艺界知名人士,都成了奎元馆的座上客,奎元馆此后声名大噪,片儿川在杭州的面食江湖中也就此站稳了脚跟。

 

片儿川不知是多少杭州人的乡愁,一碗热汤面,驱散了多少寒冷,但若不喜欢汤面,杭州的拌川也值得一尝。名为拌,这其实是杭州人的“炒面”。

 

02杭州一碗面|人间烟火

 

苏东坡的诗《於潜僧绿筠轩》中“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的影响。将笋片、肉片与雪菜用沸水煮开,再加面条烧煮而成。诚然,片儿川只有在杭州最好吃,出了杭州,就变了味,也只能叫雪菜肉丝面了。

 

一碗看似平平无奇的片儿川,简单中透着不少心思,其中浇头是片儿川的灵魂。首先,炒制浇头用油有讲究,猪油是上乘之选,有着不可替代的浓郁动物脂肪香味。

 

其次,浇头的笋要选择冬笋,一年四季笋出产的品质不同,讲究的面馆一定会坚持选用冬笋片,哪怕价格再高也要保证风味,毕竟用茭白或别的什么代替,就不能叫片儿川了。

 

雪菜最好选“倒笃菜”,这是杭州建德一代传承几百年的传统手工腌制农家菜。

 

“九头芥”经过清洗、晾晒、堆黄、切割、加盐揉搓、倒笃、发酵腌制等一系列漫长繁杂的工序,方能得到优质的浇头配菜。冬笋味鲜,道笃菜酸脆,一白一青在铁锅里碰头,吸饱猪油的香气,大火翻炒出锅后,鲜爽得无以复加。

 

一碗好吃的拌川,同样也不容易。面条短暂汆水后的炒制和浇头的炒制同样重要。猛火热油,粗暴地把潮面与浇头放在一起,却极其严苛地要求二者同熟。拌川的浇头有三大法宝:腰花、猪肝和鳝鱼。

 

本地老食客甚至会把好几种浇头拌在一起吃,饱满的猪肝鳝鱼片,再混合点虾、黑鱼片、白切羊肉或红烧牛肉......盖满了整个面碗,再加上一个嫩嫩的溏心蛋。绝对的江南富庶和一丝丝北方的豪爽。外地人或许为之望而却步,吃习惯了却再也放不下筷子。

 

真正杭州拌川的做法是颇多讲究的,地道拌川的配菜都应该切丝,其中尤以肉丝韭黄最为正宗,炒制过程中油要多、火要大,老抽、黄酒、盐、胡椒、勾芡,一个都不能少,这样成菜油润喷香、柔滑微黏,容易挂在干捞的面条上,说白了其实和意面的“挂汁”是一个理。

 

03杭州一碗面|游子乡愁

 

当熟悉的面香钻进鼻腔里,记忆中的味道落入胃里,这一刻的安心和舒坦,化解了繁杂生活里的疲惫不堪,让人感受到了杭州的温柔和云淡风轻。仿佛看到这座城市的历史风起云涌,落在这碗面上,竟成了不动声色的简单。

 

对于杭州人而言,一碗完美的片儿川,面滑,汤浓,肉片鲜嫩,笋菜爽口,这才不是什么雪菜肉丝面,而是一碗,杭州特有的面。

 

浇头与面条彼此成就,热气腾腾地上桌,杭州人便一头埋进至味时光里,连眼镜上的雾气也顾不得擦。

 

这充满了浓浓市井气息的吃食,从来不在富丽堂皇的厅堂里,街边的小面馆里倒是吃出了不一样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