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
西溪小花篮是杭州西溪湿地一带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30年代,西溪湿地这一带农民的生活条件较为辛苦,但他们心灵手巧,为了贴补家用,他们开始学习编织小花篮,并逐渐沿传开来,形成了家家编花篮的盛况。
西溪小花篮工艺复杂、技艺精湛、品种多样、精致玲珑、人见人爱,主要品种有圆筒篮、盖头篮、稀元宝篮、密元宝篮、菜篮、帽子篮、五角篮等十余种。
编织好的小花篮作为装饰品或包装盒,卖给商家,再由商家加工后出口到日本等国。做小花篮在西溪湿地一直延续了几十年,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村民纷纷走出家门做生意、打工,不愿从事费时少利的手工制作,西溪小花篮开始鲜见。
小花篮的用途也很丰富。可以作为包装盒盛放东西;杭州本地居民造房子或搬入新居时,要在新房前放上两根竹子,竹子上挂两只花篮,寓意“节节高升,发家致富”;春节时,也会把小花篮串成一串挂在家里,寓意“年年发”。
制作小花篮的材料讲究,采用生长在西溪沿山的苦竹,它具有节距长,韧性好的特点,特别适合编织小花篮。
西溪小花篮的编织工艺流程包含有:选材、撕篾、上色、搭底、编织、别口、收边、绕环、插篾等。
2009年,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杭州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