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宋人如何过“暖”冬
寒冷冬日里,空调、暖气、电热毯为现代人营造出温暖如春的环境。在没有电器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取暖的呢?“围炉而坐”这个俗语为我们揭晓了火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早在秦代,“壁炉”和“火墙”,就在文献中出现了。能工巧匠们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夹墙,通热入墙用于取暖。考古学家在秦代咸阳宫的遗址中就发现了确切的火墙结构,实证了数千年前的越冬智慧。
除了取暖的妙招以外,古人保暖的手段也不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唐代大文豪李白的诗句让我们了解到唐人的冬衣是用灰鼠皮、狐狸皮做成大氅、披风、帽子,厚实又保暖。唐朝人还发明了用于双手取暖的“手炉”,追求精致,以无烟炭取暖。最初多为达官显贵所用,到了宋代逐渐平民化。
除了暖手的手炉,宋人还盛行用“足炉”。苏东坡曾给朋友杨君素送过一个“暖脚铜缶”。他在信里写道:“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这个“暖脚铜缶”就是被宋人称为“脚婆”、“汤婆子”的足炉。一种用锡或铜制成的扁瓶子,里面灌热水,可以暖手也可焐脚,可以说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我们熟知的成语“雪中送炭”其实也源于宋朝。公元993年的冬天,开封城滴水成冰。宋太宗感念百姓寒苦,颁布了一道温暖的圣旨:“赏京城鳏寡孤独以及贫穷者,一千钱、米炭若干。”国家为孤寡贫困者发取暖费,后来也成为许多皇帝的常例。“雪中送炭”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开来。
除了木炭作为日常燃料,两宋时期煤炭的使用也比较普遍。北宋前期,开封附近发现了煤矿,京师市民日常生活中开始大量使用煤作为燃料,“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文中的石炭,即今日的煤。
据载北宋的汴京用煤量非常大,全城至少分布有二十个官营的煤炭场。“石炭自本朝河北、山东、陕西方出,遂及京师。”南宋时期为了保护临安城的植被,工匠们还发明了“蜂窝煤”。“地炉堆兽炽石炭,瓦鼎号蚓煎秋茶。”描写的就是诗人陆游冬月燃煤煮茶的情景。
宋人还别出心裁地将煤制作成“香饼”。用煤粉与香料混合后压制而成,可长时间燃烧,并散发出香气,多用于手炉驱寒生暖。
欧阳修《归田录》中记载:“香饼,石炭也。用以焚香,一饼之火可终日不灭。”欧阳修请大书法家蔡襄为著作《集古录》作序时,曾以“鼠须栗尾笔、铜绿笔格、大小龙茶、惠山泉等物为润笔”,蔡襄笑称这些润笔之资“清而不俗”。
后来欧阳修收到了朋友送的“清泉香饼一箧”,蔡襄听说之后与欧阳修开玩笑说:“香饼来迟,使我润笔独无此一种佳物。”看来精心制作的香煤饼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雅玩。
时至今日,除了现代的电器,古老的火盆、地炉、火墙、汤婆子、香饼……这些“御寒神器”依然在我们的冬日时光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古人的智慧,千年传承,令人叹服。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夜听宋韵》节目,讲述宋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