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半山泥猫习俗”

半山以泥猫镇鼠、吓鼠,祈盼丰收的习俗世代传承,最早始于南宋,兴于清代盛世,光绪年间逐渐衰落,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清代《广蚕桑说辑补》中记载:“蚕最为鼠所喜食,饲蚕者不可无猫。无猫之家,每以泥塑假猫外加粉饰,置蚕室中吓鼠……”。

 

半山镇的皋亭山南麓,有名为倪家门的自然村,村民世以蚕桑为业。半山有半山娘娘庙,传说娘娘殿内塑像座前,时常出现黑、白、黄等七彩神猫,嗣后,半山倪家门的人就以产售泥猫为世业。清范祖述《杭俗遗风》记载:“半山出产泥猫,大小塑像如生,凡至半山者,无不购泥猫而归,亦一时之胜会也。”

 

明、清时期,每年清明前后以及农历五月初一的半山娘娘诞辰日这天,娘娘庙会迎来周边地区很多虔诚的香客,特别是来自杭嘉湖地区以养蚕为业的桑农们。他们成群结队,头缠毛巾,背着香袋,沿着隋唐年代开凿的运河水系,冒着夜色,一路浩荡,黎明时分,泊船依锦桥(半山桥)畔,香客队伍逶迤数里,到半山娘娘庙进“蚕香”,返乡时,必买泥猫,半山泥猫成为蚕农的镇鼠之宝,被视为蚕花的守护神,泥猫也成为吉祥之物,用于馈赠亲友,期望消灾祛邪,祈求家业丰足。

 

半山泥猫的制作工艺较复杂,要经过取泥、和泥、入模、出模,然后焙干、上白粉、线描、上彩、上清漆等十多道工序,需要泥、模具、画笔、颜料、清漆等几样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中泥和模具的质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泥猫的质量和活泼的造型。古时候,泥猫都由半山娘娘庙雇用的工匠手工制作而成,工艺讲究,为双面造型,形状姿态有5、6种,色彩丰富,惟妙惟肖。

 

半山泥猫来源于民间,是近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人们的共同心愿,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信仰意识、价值取向、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2007年半山泥猫习俗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杭州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