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物利人,和谐共生
今天人们所熟悉的“动物园”,在中国古代称之为“囿”。据说黄帝有悬圃,纣王有鹿台,文王有灵囿。
据《诗经·大雅·灵台》记载:“王在灵囿(yòu),麀鹿攸伏。麀(yōu)鹿濯濯,白鸟翯(hè)翯。”
诗句中描写了周文王在饲养珍禽异兽的苑囿里与鹿鸟为伴的情景。文王这个名叫“灵囿”的皇家园林中,鸟兽、池鱼兴旺成群,宛如今天的“动物园”,体现了君主“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统治理念。在这以后,每个朝代都要兴建这样的皇家园林,以示祥瑞。
秦汉时,最著名的“动物园”当属上林苑。之后隋朝建有西苑,唐代则称呼禁苑,功能类似。唐武宗李炎还为禁苑里自己的一众“萌宠”,绘制了“十玩图”,一一起了雅号。鹤名九皋处士,鸡名长鸣都尉,驴名长耳公,鹦鹉雅号辩哥,乌龟叫灵寿子,狗叫守门使,玄素先生即为白鸥,今天读来也觉得恰当有趣。然而动物走出皇家苑囿,出现可供百姓游玩观赏的公共型动物园,时间应该在宋代。
北宋东京开封有四大皇家园林,分别名为宜春园、琼林苑、金明池,玉津园。其中玉津园,因位于城南薰门外,又名南御园。玉津园东北角设有专门饲养外邦进贡的大象、犀牛、狮子、孔雀等动物的场馆。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宋真宗正式下诏,“诏诸国狮子、驯象、奇兽列于外苑,谕群臣就苑中游宴。”外苑所指便是玉津园。宋真宗不仅明确下诏把各国朝贡的珍贵动物们一起安置在玉津园内,还特意带领大臣们观赏游宴。
宋代名臣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就曾记载了这样一件观赏狮子的趣事,官员石中立与同僚们参观玉津园里蓄养的狮子。刚好看见狮子在吃肉,就好奇地问起狮子的伙食。主管蓄养的人说:“一头狮子每天要吃五斤肉。”这群官员连连咋舌,纷纷叹息道:“我们这些人,连一头狮子都不如!”
玉津园既是皇家动物园,每年的三、四两月也对百姓开放,且不收门票。普通人都可以进去大饱眼福。《汴都赋》记载,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上方欲与百姓同乐,大开苑圃,凡黄屋之所息,銮辂(luán lù)之所驻,皆得穷观而极赏。”宋神宗时,不仅皇家动物园,整个皇家苑圃都对百姓敞开了大门。
南宋时,宋高宗赵构在都城临安的嘉会门外南四里另建玉津园,以示对故都的纪念。后经专家考证,应该就在如今复兴里街洋泮(pàn)桥附近。南宋孝宗时期,临安玉津园发展最为兴盛,是帝王练习骑射、游宴各国使节与群臣的所在,还延续了北宋时期的做法,将一部分皇家园林辟为公共园林,定期对公众开放。并且将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形成宋王朝特有的国家公园建制,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宋代社会所呈现的平民化特征与“近代化”萌芽。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夜听宋韵》节目,讲述宋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