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秋风起白云飞,草木摇落雁南归

从最初出于生存目的驯养家禽,到洪荒时代以鸟类为图腾的氏族崇拜,甚至伏羲少翱氏“以鸟命官”的统治理念,中国人跟禽鸟的关系源远流长。

 

《诗经·商颂·玄鸟》有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记录了商代先民对飞禽的顶礼膜拜。成书于西汉的《礼记》中有“鹦鹉能言不能飞”的记载,笼养观赏鸟开始初现端倪。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还专门成立了鸟类饲养机构——五坊,用以驯养雄鹰、大雕、鹞鹰等猛禽。

 

大诗人白居易也曾专门写过以《鸟》为名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爱鸟之情,可见一斑。然而禽鸟的驯养和鉴赏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还得数两宋时期。

 

世人皆知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尤其喜爱养鸟,不光养,还喜欢画。现存的徽宗传世作品中,花鸟画占了半数以上,代表作有《竹禽图》《桃鸠图》《五色鹦鹉图》等。据《宣和画谱》记载,宋徽宗收藏的画作中花鸟画也占了大半,多达2786件。在皇帝的带动下,文人把养鸟视为雅事一桩。

 

据统计,北宋时期咏鸟诗有700多首,北宋文人黄庭坚就创作了多首咏鸟词,《忆帝京》中有句:“鸣鸠乳燕春闲暇,化作绿阴槐夏。寿斝舞红裳,睡鸭飘香麝。”

 

《采桑子》亦有:“城南城北看桃李,依倚年华,杨柳藏鸦,又是无言飐落花。”

 

后人统计涉及杜鹃、乌鸦、鸿雁、猫头鹰、斑鸠、莺、燕、鸭等各种鸟类。

 

文人中还流行养仙鹤,据《梦溪笔谈》记载,隐居在杭州孤山脚下的林逋豢养了两只仙鹤。每当他外出游玩,而有客来访时,仆童便会开笼纵鹤,林逋见到湖上鹤飞,便返回会客,西湖边的“放鹤亭”与吴山上的“望鹤亭”便与此有关。

 

在汴京和临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中都不乏养鸟、爱鸟之人,喂养的鸟禽种类也很多。如南宋的临安,驯养禽鸟见于记载的有几十种之多,常见的有百灵、画眉、金翅、黄莺、蜡嘴、鹌鹑、鸽子等,不同的鸟还各有雅称。《西湖老人繁盛录》中记载,当时庙会集市当中贩卖的笼鸟有鹅黄百舌、芦花画眉、紫膀绣眼、桐花凤、留春莺等等,充满了文化的韵味和艺术的情趣。

 

寻常人家也喜在家中喂养一两只鸟儿,丰富生活,自娱自乐,教习鹦鹉学念诗句成为宋人生活中的时尚。

 

俗话说,一鸟一席谈,小鸟看天下。鸿鹄代表志存高远,鹤象征着益寿延年,孔雀被视为吉祥高贵的象征,喜鹊则是一种“闻鹊声,皆为喜兆”的灵鹊……人们根据鸟类的生活习性,总结出它们: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的品德,鸟被赋予很多不同的象征,进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鸟文化”。如今随着自然环境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笼养鸟逐渐被野外生态保护所取代。

 

秋风起白云飞,草木摇落雁南归。

 

眼下,又到了候鸟一年一度南迁过冬的时节。我们美丽的杭州不仅仅是风光秀美的人间天堂,也是飞鸟的天堂。每年的西湖边都会迎来四大冬候鸟,它们从北方飞来杭州过冬;春天再飞回北方繁殖。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鸬鹚、鸳鸯、织女银鸥、秋沙鸭。每年12月中下旬西湖四大冬候鸟会集结完毕,听众朋友闲暇时不妨漫步湖边,去探访一番我们杭州城里这群特殊的朋友。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夜听宋韵》节目,讲述宋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