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秋高气爽蟋蟀鸣

“蟋蟀秋风起,蒹葭晚露深。”

 

蟋蟀,俗名蛐蛐儿。这个在秋天开始鸣叫的小虫儿在村野中随处可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蟋蟀”不仅是昆虫,还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意义。

 

《诗经·唐风》中有《蟋蟀》篇,说:“蟋蟀在堂,岁聿其莫。”意思是,蟋蟀跑到屋里来了,代表着一年将尽。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七月》篇中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说明先秦时代,人们就开始研究和认识蟋蟀,并把蟋蟀的活动规律作为重要的农时参考。

 

蟋蟀还有个有趣的名字叫“促织”,其实不管是“蛐蛐”,还是“促织”,都是从蟋蟀的鸣叫声拟音而来。蟋蟀的鸣叫声,时而响亮清脆,时而断续低迷,总会引起人们的遐想。

 

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写过以《促织》为题的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颇有些音如天籁的意思。

 

“大家蟋蟀黄金笼,闭在红蕤枕畔听。”

 

宫中的嫔妃们用金丝笼子装蟋蟀,夜里听蟋蟀叫声。据说养蟋蟀的风气,就是从唐朝的宫廷中开始流行开来的。后来人们在养蟋蟀的过程中发现了蟋蟀好斗的天性,于是斗蟋蟀的活动就慢慢产生了。

 

斗蟋蟀,俗称“斗蛐蛐”,也称“秋兴”“斗蛩(qióng)”“斗促织”。以蟋蟀相斗为戏的传统娱乐活动,始于唐代,到宋代时,从皇宫王府到平民院落,到处可以看到人们围在一起斗蟋蟀的场景。斗蟋蟀有多风靡呢?连身处方外的僧尼都参与到了这项活动中。相传天台人道济,就是济癫和尚,曾为其蟋蟀“铁枪”之死而伤心,为之安葬,还作了悼词、祭文等。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南宋诗人叶绍翁半夜睡不着,看小孩挑灯捉蟋蟀,成就了一首充满童趣的好诗。

 

要说宋代玩蟋蟀最有名的,当数南宋权臣贾似道。《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有贾似道在府中玩斗蟋蟀,还用蟋蟀与人赌博的事情。他不务正业,玩物丧志,带着蟋蟀上朝,被归入《宋史·奸臣传》。痴迷于蟋蟀的贾似道写了一本《促织经》,关于养蟋蟀,斗蟋蟀之种种,罗列详尽。没想到竟成为世界上最早关于蟋蟀的专著。于是,贾似道又被后人称为“蟋蟀宰相”。

 

上行下效,斗蟋蟀在南宋时期蔚然成风,因为杭州城里喜欢玩蟋蟀的人太多了,甚至有专门的乡下人靠捕捉蟋蟀为生。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就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城里专卖“促织儿”和“促织盒”的小贩。如今在杭州,南宋斗蟋文化成为国内唯一成功入选非遗的鸣虫文化。随着制度的健全,它已和钓鱼、养鸟、种花一样,成为人们休闲的生活雅趣。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因为斗蟋蟀而结缘的人聚在一起,友好竞争,增长技艺,促进交流,有益身心健康,正所谓“以斗为始,以和为终”。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夜听宋韵》节目,讲述宋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