叭蜡子巷,氤氲南宋锦绣流年
大厦全凭一木支,将军报国尚堪之。剧怜病卧无药医,崇祀空传八作司。——《康裕坊谒戚武毅公祠》
提及宋代风雅相关的城市,杭州必定名列前茅。宋文化的基因赋予了这座城市文化自信的底气,每个角落处处浸润着南宋风韵,有着一两段旖旎的旧事。
点茶、插花、挂画,是宋韵;勾栏瓦舍、酒肆茶坊是宋韵;苏东坡、周邦彦是宋韵;那些繁华和风雅、动荡和忧患,也是宋韵。
一个城市最真实的样子,就藏在那些小巷里。在城隍山下有一条巷子叫叭蜡子巷,毗邻南宋御街,和热闹的河坊街仅一街之隔。
一头连着清静的大井巷,还有一头穿越过街楼直达南宋御街。叭蜡子巷不长,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叭蜡子巷,南宋时曾是御史台的官衙。在钟毓龙著的《说杭州》一书中,这样解释小巷得名的原因:“在清河坊西北,出河坊巷,南塞。实为八作司巷。南宋时有东西八作司设此。八作乃泥作、赤石作、桐油作、石作、砖作、瓦作、竹作、井作是也。八作司隶属于将作监(专司京师内外营造修理)。宋时其地属康裕坊,在御史台之西。八作司司员居此,因名八作司巷。后讹为百桌子巷、八足子巷、虫八蜡蜡子巷,均失原意。巷内有明嘉靖时抗倭英雄戚继光祠,知者甚鲜。”
如今的叭蜡子巷,像是一条整修过的老街巷,又像是一条新建的仿古街,被开辟成了小镇文化广场。北面白墙下,有一堵装饰讲究的“时间轴”浮雕墙,它以中国历史为轴,将南宋人物和十里御街风情展现在时间标尺上。整座浮雕由皇帝祭天图、中兴四将图、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市井图、御街风情图、历史坐标尺六大部分组成,仿佛在诉说南宋皇城历史变迁的千古沧桑,以及南宋盛世中的文化与风采。
广场的东面有个老戏台,通俗来讲就是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但作为杭州“南宋皇城小镇”的特色要求来说,应该是“勾栏瓦肆”,源于两宋时期已有市民阶层,市民需要娱乐,百戏杂技艺人流落到民间要养家糊口,这样市民阶层接纳了百戏杂技艺人。百戏杂技在市井演出需要场地,这老戏台就是仿照南宋演艺杂剧、皮影、木偶戏的场所。
这条名称古怪的叭蜡子巷,里面的浮雕墙、老戏台、非遗长廊艺术墙等,都让人感受到这里历史文化沉淀的深厚和人文精神的浓郁。
清风徐来,一切似化作过往,唯有宋朝的活色生香,唯有宋韵的“桃李春风”,不仅使这条普通的小巷变得苍老和深沉,更让它变得神秘与飘渺。
来源:上城发布、上城区社科联、华语之声联合出品《尚书房·社科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