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银巷,觅得一丝南宋风韵
融和坊,俗呼高银巷。——明万历《钱塘县志》
早在宋代,市井经济蓬勃发展,开封、杭州等大城市的规制突破了街坊的桎梏,沿街皆商铺,行商坐贾,遍布市井。《咸淳临安志》记载了大量南宋临安城的市井风貌,在河坊街附近,就有一条巷子叫高银巷。
高银巷,东起中山中路,向西越南北向的祠堂巷,至后市街。位置既不高,也不产银子,可为何起了“高银巷”这个奇怪的名字呢?其实这儿最早叫“灌肺岭”。
追根溯源,在宋朝一种美食非常火爆——“糯米灌猪肺”。至于为何叫“高银巷”?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
相传南宋时期,在灌肺岭有个姓高的青年,父母双亡,家境清贫,靠做灌肺为生。有一天,他出门捡到了一大袋银子,善良的他一直等失主前来寻找。而失主恰是一位大商人,见这个年轻人老实厚道,就把他收了当伙计。后来,年轻人跟着商人商学做生意,把杭州的丝绸、茶叶运到南洋各地,又把南洋的香料、珠宝运到杭州出售。
十年后,他靠奋斗攒下的钱在灌肺岭开了一家珠宝店,生意火爆,其他珠宝商人见状也跟着在那里开店。慢慢地,灌肺岭就成了杭州城的珠宝交易市场,买卖动辄以万计。而其中最大的珠宝商就是这位姓高的,后来人们就把灌肺岭称作“高银巷”了。
如今的高银巷,再也没有金光闪闪的珠宝交易,也找不到了糯米灌猪肺,却成了杭城著名的美食街,街上一侧几乎全是餐馆,其中不乏皇饭儿、知味观等老字号。另一侧则几乎都是土特产店,杭味十足。
如果说老巷子也有生命,那么高银巷就好像年逾古稀的老人重焕生机,这些承载了南宋历史的老巷子,正以崭新的面貌,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打卡地”。
来源:上城发布、上城区社科联、华语之声联合出品《尚书房·社科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