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术(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术)”
杭州,早在南宋时就是全国的刻书中心,印刷业发展很快,从业者甚众。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术的发展和传承,得益于“纸马”的需求。在旧时,百姓信奉神灵,认为世界万物都由神灵在主持,为求个好收成都得祭祀神灵。如养蚕的要祭拜蚕神,种田的要供奉田祖师,家家户户都要供奉灶神爷。商家们便请来能工巧匠,利用木刻雕版的手法,将各种神像印制在余杭当地所产的黄烧纸上。由于民间习惯称这些神像为“马张”,因此,这些印在纸上的“马张”就被称作“纸马”。
这些“纸马”由于产自余杭,故被称为“余杭纸马”,从宋、元时期开始产生,到了清代则达到了顶峰,并从宋、元时期的单色印刷发展到了清代时期的多色套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木刻雕版多色套印术,并一直传承至今。
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传承的全是古法,其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大致可分为画、刻、套印、装帧等四大环节,而这每个环节又有若干程序。
如画,需备纸、设计画稿,然后画成各色纸样;如刻,即刻制雕版,需经上版、雕刻多道工序,才能制成各色雕版;如套印,需经放轮廓版、刷颜料、复纸、压擦、揭纸、换版等反复多次,直至套色完成。再如最后一大环节装帧,也需经裁切等工序。全过程约有二十多道工序。
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工艺复杂,技艺精细,整个流程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木刻雕版多色套印技艺为雕版印刷从单色向多色发展作出了贡献,是我国古代印刷术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
2009年,雕版印刷术(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术)于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