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百问 | 中国大运河沿线有哪些皇帝行宫?
中国大运河
中国历史上许多皇帝都喜欢巡游天下,昭示自己的文治武功,其中有几位皇帝喜欢沿运河巡游,所到之地都需要沿河兴建接驾的行宫。现在运河沿线保存完好的行宫有宿迁的龙王庙行宫、扬州的天宁寺行宫和高旻寺行宫。
1
龙王庙行宫位于大运河中河宿迁段皂河镇附近的运河南岸,原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龙王庙行宫始建于公元17世纪末(清康熙年间),雍正五年(1727年)和嘉庆十八年(1813年)两次重修。清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经雍正、乾隆、嘉庆等各代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24000平方米、周围红墙、三院九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宫式建筑群。龙王庙行宫是大运河沿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帝南巡行宫遗址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见证了运河水神崇拜和中国古代国家对漕运的持续重视。
龙王庙行宫现保存完好,总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殿宇十四座,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御碑亭、献殿、龙王殿、灵官殿和大禹王殿,两侧有钟鼓楼和配殿。主体建筑龙王殿立于须弥座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内部梁枋饰以苏式彩绘。
2
扬州天宁寺位于扬州丰乐上街3号,是清代帝王南巡时驻在扬州的行宫,古地约11602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
天宁寺相传本为东晋太傅谢安别墅,太元十年(385 年)谢安镇广陵时居此,后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清康熙帝南巡时曾驻跸于此。乾隆二次南巡时于此建行宫、御花园和文汇图。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建。至今,篆刻着《南巡记》的乾隆南巡御碑,仍巍然伫立在寺内山门殿的北侧,“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乾隆自己撰写的《南巡记》,点明了帝王南巡的主要目的。南巡御碑也成为定格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物证。
天宁寺是扬州最早的佛教庙宇之一,其规模之大在历史上也属仅有。建筑群由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东西廊房及配殿组成,以中间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为主,主要建筑都位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安排在轴线东西两侧,构成“一庙五门天下少,两廊十殿世间稀”的格局。整个建筑群对称分布,布局严谨,井然有序,为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的寺庙建筑群。建筑群内各元素之间有着微妙、虚实的自然衔接关系,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群内同建筑之间“含蓄”的关系,远远望去仿佛飘然在白云中,被许多人誉为“江南小故宫”。乾隆帝组织编写了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四库全书),共缮写了七部,分藏于北京紫禁城之“文渊阁”、四明园之“文源阁”、热河行宫之“文津阁”、奉天行宫之“文溯阁”、扬州天宁寺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孤山圣因寺之“文澜阁”。扬州天宁寺的文汇阁,是皇帝行宫的一部分,珍藏着《四库全书》七部中的一部, 还有全本《古今图书集成》。不幸的是,在太平天国战火中文汇阁被毁,藏书荡然无存。如今,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重新刊刻了文汇阁《四库全书》,在天宁寺万佛楼中就存放了一套,供游客参观。
3
在天宁寺附近,还有一座寺庙叫重宁寺。重宁寺建于乾隆盛世,传说是乾隆为母亲祝寿而建。在乾隆最后一次南巡之前,两淮盐政伊龄阿上奏朝廷,称扬州盐商迫切请求在天宁寺后增建重宁寺,这一奏章得到乾隆恩准。约一年后,一座由盐商出资、僧人了凡主持的巍峨新寺便竣工落成。乾隆亲自给这座寺庙赐名,叫作“万寿重宁寺”,“合万姓之寿为寿,所以为万寿也;以下民之宁为宁,所以为重宁也。”重宁寺占地面积为1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2000余平方米。其与天宁寺隔路相望,并称“双宁”。其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建筑三进。山门内中轴线第一进为天王殿,殿内悬挂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御赐“普现庄严”和“妙雨花香”匾,均为原物,另存有清高宗弘历撰写的《万寿重宁寺碑》。
4
高旻寺位于扬州市南郊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的三汊河口,是驰名中外的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它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并称为我国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影响远及东南亚各国。相传高旻寺创建于隋代,屡兴屡废,且数易其名,清初重建为行宫。顺治八年(1651年),两河总督吴惟华于三汊河岸筹建七级浮屠,以纾缓水患,名曰“天中塔”,十一年(1654年)秋塔成,复于塔左营建梵宇三进,是为“塔庙”。康熙帝于三十八年(1699年)三次南巡莅扬,见天中塔倾圮,欲颁内帑修葺,为皇太后祈福。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倡两淮盐商捐资报效,大加修缮并扩建塔庙。四十三年(1703年)康熙帝四次南巡,曾登临寺内天中塔,极顶四眺,有高入天际之感,故书额赐名为“高旻寺”。次年又御制《高旻寺碑记》,颁赐内宫药师如来脱沙泥金宝像,寺内建金佛殿及御碑亭供奉。其后曹寅等于寺西创建行宫,规模数倍于寺。康熙帝五、六次南巡,乾隆帝首次南巡,均曾驻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