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杭州

前往杭州旅游之前

我们将为你提供尽量周全的实用资讯。

周邦彦

  北宋词人周邦彦,字美成,晚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周邦彦虽然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词人之一,但是关于他的生平资料,却不是很多。《宋史•文苑传》、《东都事略•文艺传》、《咸淳临安志•人物传》三书皆为周邦彦单立小传,然篇幅皆不过百数十字而已,只记其生平大概,至于细节,则语焉不详。宋人笔记小说,如王灼《笔记漫志》、庄绰《鸡肋编》、王明清《挥麈录》《玉照新志》、陈鹄《耆旧续闻》、张端义《贵耳集》、周密《浩然斋雅谈》等,皆记周邦彦风流韵事,然而多不足信。

   且以上数种周邦彦生平资料及传闻故事,彼此之间多有出入。20世纪以来,有数位学者对周邦彦的生平做过专门考证,其中最有成绩的,有以下数种: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陈思《清真居士年谱》,罗忼烈《清真年表》,薛瑞生、孙虹《清真事迹新证》。四者之间,意见亦有不同。今据罗忼烈《清真年表》,略叙周邦彦生平如下:

  周邦彦生于北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卒于徽宗宣和三年(1121),享年66岁,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其生平仕宦可考者约有以下数端:

  周邦彦约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80),25岁时,入汴都为太学生。元丰六年(1083)七月,28岁时,献《汴都赋》,得到宋神宗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春,32岁时,出任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元祐八年(1093),38岁时,知溧水县,绍圣三年(1096)任满。绍圣四年(1097),42岁时,调还汴都,任国子主簿。元符元年(1098)六月十八日,哲宗皇帝召对崇政殿,周邦彦重进《汴都赋》,除秘书省正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周邦彦46岁,迁校书郎。崇宁三年(1104),周邦彦49岁,迁考功员外郎。

   大观元年(1107),周邦彦52岁,迁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元年(1111),周邦彦56岁,以直龙头阁知河中府。政和二年(1112),周邦彦57岁,以奉直大夫直龙头阁知隆德军府(府治今山西长治市),并管勾学事。政和五年(1115),周邦彦60岁,徙知明州(州治今浙江鄞县)。政和六年(1116),周邦彦61岁,回汴都任秘书监。政和七年(1117),周邦彦62岁,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重和元年(1118),周邦彦63岁,出知真定府(府治在今河北正定县)。宣和元年(1119),周邦彦64岁,改顺昌府(府治在今安徽阜阳县)。

   宣和二年(1120)。周邦彦65岁,徙知处州(州治在今浙江丽水县),不久改任,提举南京(今河南商丘县)鸿庆宫。这一年,周邦彦在睦州(州治在今浙江建德县)居住。方腊在睦州清溪起事,周邦彦搬到杭州。杭州不久失陷,周邦彦避地扬州。宣和三年(1121),周邦彦66岁,正月赴鸿庆宫,过天长(今安徽天长县),至南京,卒于鸿庆宫之斋厅。

  从周邦彦的仕宦经历来看,前期相对蹉跎,后期较为顺利。周邦彦46岁以后,也就是宋徽宗时期,官做得大一些。但无论前期、后期,周邦彦都是做地方官的时间居多,做京官的时间很短。

  周邦彦仕宦生涯,主要在北宋哲宗、徽宗时期。其前期正值新旧党争之时,而周邦彦仕途坎坷,有人将其原因归结为周氏拥护新法而为旧党所难容。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周邦彦的文章及相关资料,不能证实他在政治上隶属新党集团。但是宋徽宗时期,周邦彦却与蔡京集团的人交往甚密。王明清《挥麈馀话》卷一记载周邦彦曾经写诗祝贺蔡京生日,歌颂蔡京“化行《禹贡》山川内,人在周公礼乐中”。

   周邦彦与蔡京集团的刘昺关系更为亲密,庄绰《鸡肋编》一书记载,周邦彦曾经为刘昺的祖父写过一篇墓志铭,并拒收高额润笔费,刘昺对此十分感激,无以为报,便举荐周邦彦代替自己出任户部尚书。周邦彦在宋徽宗时期,位至列卿,和蔡京集团的提拔有很大关系。因蔡京集团臭名昭著,所以有人批评周邦彦是没有政治操守的无良文人。

  周邦彦晚年固然与蔡京集团的人有交往,蔡京集团的人也确实举荐和提拔过他。但仅仅根据这个就批评周邦彦缺乏政治操守,有失无断,且过于严厉。周邦彦毕竟只是个文人,而非政客。无论是身前的自我认同,还是后人的评价,周邦彦都不是一个政客。两宋时期的大文人,大多与政治关系密切。北宋的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南宋的辛弃疾、陈亮,都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且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周邦彦和他们不同。

   周邦彦的策略是淡化政治立场和远离政治。总的来说,周邦彦在政治上是一个无所作为的人。他绝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也没有太多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他的自我定位是文人和艺术家。周邦彦为官多年,但从未担当过重要职位,不足以对朝廷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周邦彦做过很多任地方官,也无政绩可言,固然不能说对国家和人民有什么贡献,但他也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周邦彦实在是一个比较平庸的文官。这一点,他自己,以及同时代的人,也都很清楚。即使是仕宦生涯,周邦彦也是因为文学才能而被朝廷赏识。他一生中三次比较大的机遇,都和文学艺术才能有关。元丰六年(1083)七月,周邦彦28岁,第一次献《汴都赋》,得到宋神宗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元符元年(1098),哲宗皇帝召对崇政殿,周邦彦重进《汴都赋》,除秘书省正字。这两次机遇,都是因为《汴都赋》。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周邦彦提举大晟府,则是因为他在音乐方面的特殊造诣。周邦彦本就是一个远离政治的人,他不是政治家,我们也不必在政治方面呵责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