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文拾遗 | 民间艺术再现留下古镇风华!
近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完成了2021年度“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评审命名和“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复核工作。
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和蒋村街道通过2021年度“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复核,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留下古镇,去探寻这儿古老且神秘的民间艺术!
哑目连戏丨哑目连戏主要以舞蹈、手势、表情、武技来刻画人物表演情节,是民间一种独特的哑舞形式。表演时“步要稳、气要沉、舞要美、动要真”。乐器以目连号(先锋号)和堂锣、大钹为主,演出时,上场要先放烟火,营造一种与剧情相匀的气氛。
留下街道:民间艺术灿烂
留下是杭州的一座千年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项目十分丰富。
随着全国上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工作的深入,留下街道独特的地域民间艺术“西溪哑目连戏”、“西溪小花篮编制技艺”、“杭州竹篮编制技艺”、 “酱、黄酒酿造技艺”、仿景泰蓝掐丝漆画工艺、民间灶头画艺术、留下茶市习俗等渐渐被外人熟知。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留下街道特有的文化现象,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西溪哑目连戏:演绎文化传承之美
西溪哑目连戏历史悠久,最早记载明成化嘉靖年间余姚王宋仁(1472-1528)评目连曲:“词华似《西厢艳》更比《西厢搞衡》”明万历年间杭州胡文焕编《群音类选·诸腔类》收有目连戏折子《小尼姑》。
据《浙江傩戏》作者沈祖安先生介绍,“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临安(杭州)和会稽(绍兴)都有演出,当时,在城隍庙会和东岳香市有‘百戏会中’,据杭州和绍兴的府、县志记载,杭州的浙东的傩戏活动是经常举行的。杭州老和山下东岳庙(即西溪老东岳庙)的傩戏在清初最盛。”目连戏又称准傩戏,这就是老东岳庙会演目连戏的初阶段。
目连戏经历了千年历史沧桑,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有其丰富的内涵。由目连戏传承演变而形成的哑目连戏,经吴越文化这块沃土数百年的哺育,虽仍保存着民间信仰活动的特征,但已成了一种十分广泛的民间艺术活动。
民间艺术进校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民间艺术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留下古镇孕育着丰富的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
哑目连戏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它因融贯于宗教信仰和祭祀民俗文化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所以保护、传承哑目连戏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可以满足旅游休闲文化市场的需求。
西溪哑目连戏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2014年初,着手恢复西溪哑目连戏,并于当年10月成功复排折子戏《送夜头》。目前已陆续复排完成《活捉刘氏》、《游六殿》,今年计划复排《目连救母》。
为使民间艺术不失传,进一步得到保护和继承,留下街道将“西溪哑目连戏”、“西溪小花篮编制技艺”等民间艺术引进校园,这不仅是保护文化,传承、弘扬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