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新中国纺织机械之父李升伯和北山路97号的不解之缘

北山路97号别墅坐落在杭州北山路与杨公堤交界处,正对堤上的双桥。2005年列入杭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此屋初建于一九四七年,建筑师龚文千毕业于国立艺专实用美术系,利用地基处于山坡上,进屋就有几级踏步,就是一个客厅,前面是落地门窗,有一个块岩构筑的西式壁,客厅后为饭厅,旁边三级楼梯踏步下是厨房与后门。


客厅旁有楼梯上楼,有二个亭子间,转弯上楼,楼上有二个十五坪的居室,前面一排窗户,可远眺西湖,后房为主卧室,屋顶沿边为隐藏式灯具,旁边有卫生间,这些式样的西式装饰,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均为前沿设计。


亭子间为主人的书房和儿女的卧室。前面有一个小露台,可以观赏过路行人。屋顶为小青瓦,突显江南建筑特色。早年有个小花园,种植花木,旁有竹园,别有情趣,为中西合璧小筑。


进入北山路97号全景漫游,此屋建造者与设计者龚文千便是家父,实际上,它是由外公李升伯出资建造自住的。外公在上海,为什么要在杭州造屋?这与新中国纺织机械有一段不解之缘。

抗战胜利后,李升伯在拱宸桥买了块土地,将在大后方的经纬纺织机械厂迁到了杭州,计划建造全国纺织机械研发制造中心。因为在沪、杭间来回跑不方便,便想在西湖建座小楼,以便日后能在杭州颐养天年。作者与设计者龚文千 拍摄于2009年


01创办纺织学校

李升伯(1896-1985),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实业家,早年追随张謇【注1】任大生纱厂总经理。

到职后,鼎力经营,锐意革新,张謇在南通的事业蒸蒸日上,并创办了我国首家纺织科研所与纺织学校——诚孚纺织高级职员养成所,后更名“诚孚纺织专科学校”。

50年代后,改称“华东纺织工学院、中国纺织大学”,今“东华大学”。

02策划恢复纺织工业

抗战时期,李升伯带领员工在重庆,研究、制定战后国家纺织工业恢复重建规划。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李升伯出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副总经理、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调集历届诚孚纺校师生,延请纺织专才,顺利接管日本在华纺织企业,并将战时拟定的复兴建设发展国家纺织工业的计划付诸实施。

他将柳州的经纬纺机制造厂迁至拱宸桥,策划在杭建立亚洲纺织机械制造研发中心,委派龚文千到杭负责筹措。同时,在美国、瑞士定购巨型纺织母机,并安排龚文千在岳坟街择地设计建造一所房子作为居所,即今北山路97号。



03为新中国立功

一九四九年鼎革之际,经纬纺机制造公司在美国订购大批纺织母机设备,已经准备就绪,原计划安装在拱宸桥。此时,李升伯获悉西方国家即将对华实行贸易禁运。

他竭尽全力,抢在禁运生效前,将这批纺织母机运离美国。由于“对华贸易禁运”已经生效,在途机器不能运往原卸货地/上海。只得一部分机器暂存在香港货栈。李升伯作为经纬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掌控了这套机器设备。

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陈维稷副部长说服李升伯,将这批织织母机运回大陆,为百废待兴之新中国纺织工业奠基。李升伯倾全家之力及亲友财产,以个人的名义买下了这批纺织母机,搁浅在香港的纺织母机终于回到国内。

抵沪埠后,龚文千拿着提单到码头提货,却得到上级告知,中央政府考虑到形势,决定将这批纺织母机运至山西榆次。尔后,该厂成为我国有史以来最具规模之重型纺织机械厂。

纺织工业为国家支柱产业,李升伯运回的纺织母机所制造的纺织机械,装备了全国70%以上纺织厂的机器设备。直到今天,在山西榆次的“经纬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仍是上市公司。在拱宸桥的经纬纺织机械厂,五十年代后更名浙江麻纺织厂。

浙江麻纺织厂细纱机(老照片)

图片来源:杭州摄影师与模特交流

纺工部副部长陈维稷说:“李先生为新中国纺织事业立了大功,政府非常感激先生的所作所为。而今,国家建设蓄势待发,正需要李先生这样的人才,希望你能回到内地施展抱负。如果回国工作,你的位置将不会低于原来的职位。”

五十年代后,李升伯因那批纺织母机欠下巨额债务,在香港业务难于为继,只得举家迁往美国。以教书为生,讲授中国食品文化,撰写《中国文化与食品》,并协助联合国在美洲、非洲等推广大豆种植等作物。与此同时,全家默默地在偿还因纺织母机而欠下的巨额债务,尽其所能,年复一年,直至1972年(时75岁)才厘清债务退休,保全了李氏在商界诚信。

04回国定居

李伯升夫妇在美国

一九七八年,年已八旬的李升伯居住在美国加州。有一天,偶然在电视中见到中新社一则新闻,谈及五十年代初他将经纬纺机厂母机抢救回国一事,以及那批机器对于国计民生的重大贡献。让他兴奋不已:事隔多年,政府还记得他当年的所作所为。

于是,写信给刚恢复工作的纺工部副长陈维稷。信中,对政府不忘旧情表示感激,谈及年老多病,想念家乡与女儿,渴望回国定居。

陈维稷接信后,立即将此信转给中侨联去函欢迎升伯回国参观或定居。1979年11月,李升伯夫妇在中侨联安排下回国,成为文革后首位归国定居的旅美人士。

左起 李升伯、陈维稷、陈夫人、张惠发纺工局长

左起李伯升、陈维稷夫妇/80年代

05新中国纺织机械奠基人

回国后,李升伯应上海市政府邀请,担任纺工局顾问,除了公务外,到各纺织企业、大专院校视察讲学,并撰文倡议,国家今后发展服装工业应当成为纺织业主攻方向,提出引进最新服装制作设备、技术;多次上书中央,建言在全国高等院校设立服装专业等议题,均获高层采纳。陈副部长嘱咐身边人员,凡李升伯的报告可以直接放在他办公桌上。

在李升伯的促成下,1982年浙江丝绸工学院率先成立国内首个服装专业;尔后,各地轻纺大专院校相继成立服装系…,李升伯被称为“新中国纺织机械奠基人、新中国纺织机械之父”。

80年代,华东纺织工学院更名“中国纺织大学”,李升伯应邀以创始人身份与会致词。

李升伯在上海寓所工作/80年代

在沪期间,李升伯多次谈及,有移居西湖之想,渴望回到杭州,终因老弱多病而成憾事。

1985年11月10日,李升伯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0岁。中新社、《中国纺织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香港《大公报》等做了报道。

升伯梦想的北山路97号,今为历保建筑,如果开辟为“浙江纺织人物纪念馆”,缅怀几代纺织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浙江纺织业的弄潮儿,为纺织服装事业作出贡献,不失为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