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有话说 | 良渚先民的“圆形”美学
在五千多年前的良渚时期,玉器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众多新器型的出现,表明了一些良渚玉器已经超越了作为人体装饰物的功能,逐渐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穿越时空,重回五千多年前,我们会发现先民们赋予“玉器”的含义,寄托的是别样的精神信仰。琮、璧、钺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三类玉器。上一次我们和玉琮聊了聊,今天来看一看玉璧。
璧是一种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里说:“肉倍好谓之璧。”意思是当圆形有孔的玉器的边宽是孔径的两倍的时候,这件玉器可称为璧。但从实际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几乎没有器物能符合这样的标准,因此,考古学家们提出凡是边宽大于孔径的圆形有孔器都可称为璧。
玉璧作为良渚文化玉器乃至中国玉器的典型代表之一,由扁圆形玉瑗或玉环沿着边宽变大、孔径变小的趋势演变而来。玉璧一般被认为是祭天用的礼器,也有学者认为是财富的象征。
“鸟立高台”刻符玉璧 良渚博物院藏,一般的玉璧没有纹饰,少数有鸟立柱、鸟形刻符等纹饰,是最为盛行的良渚重器。让五千年多良渚文明更好地延续,从良渚文化中的玉璧造型提取设计灵感,对玉璧外形纹理进行提取、精简,使得呈现效果古朴端庄、简约大气,不失良渚文化的底蕴。
以良渚文化元素为设计灵感,用现代化的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寓意交融,让五千多年良渚文明以文创的方式传承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