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五十三)】引坑钟氏大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挖掘杭州优秀的红色历史、人文底蕴,杭州市文保中心推出以“红色印记”为主题的宣传专栏,每一期带大家走访一处杭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一起探寻红色之旅!
引坑钟氏大屋台门引坑钟氏大屋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新合乡引坑村。据2002年版《义门钟氏宗谱》记载,新合乡钟姓一族始出东汉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始祖钟皓。后代孙钟珊于唐昭宗龙纪元年(889)自镇江丹阳迁居新合,繁衍生息。其后代钟可谅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引本房子孙迁居引坑。钟氏大屋中轴线第二进花厅及天井大屋始建于清嘉庆间,以后逐步扩建,直至清末才形成目前的建筑规模。大屋占地面积6499平方米,建筑面积9085平方米,坐西朝东。建筑由中轴线上五进厅堂、两侧厢楼及北面百忍堂、馀庆堂组成。中轴线上为五进厅堂:一进门厅,二进花厅,三进三星堂,四进承启堂,五进承德堂。厅堂南、北两侧各有一条东西向90余米的长廊。长廊外侧为南北厢楼。北厢楼坐北朝南,面对中轴线上各厅楼和南厢楼。内部也有一条与长廊平行的厢楼长廊贯通各进。同时建有三条横向走廊,以连通各厅楼及南厢楼。厢楼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四合式,中间为天井;一种即简单的硬山顶多开间楼屋。全部厢楼有120余间房屋。钟氏大屋分为三个单元:门厅与二、三进为一单元,四进、五进自成一单元。各单元间以小弄相隔,以长廊沟通。引坑钟氏大屋维修后航拍全景钟氏大屋是一座家族聚居型民居。历史上引坑钟氏基本聚居于此。整座建筑较好地保存了历史风貌。这种既开放又封闭的家族聚居大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钟氏大屋按照祖训规划,延续 70余年的建设扩展,约于清道光九年(1829)形成规模。建筑布局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当地社会发展的状态,保存了诸多的历史信息。钟氏大屋面积较大,居住人口众多,不仅体现了一种建筑风格,也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钟氏大屋的梁架结构、房屋廊道布局和木雕装饰反映了较高的工艺水平。钟氏大屋是解放战争时期金萧支队召开“千人大会”公开审判判徒郭如权的会场旧址,2003年1月2日被桐庐县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13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