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良渚时课|第一课 玉琮:为信仰而生


玉琮,毫无疑问是良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琮由良渚人首创,寄托了他们的精神与信仰,并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瑶山》报告中描述的这件M12-2784玉琮,现陈列于良渚博物院玉魂国魄展厅,今天,我们就以这件玉琮为解构对象,向大家阐释良渚人信仰的物质表现。

“弧边矮方柱体,横截面为圆角方形……器中钻穿孔,孔壁经打磨,微凹。”读完这段描述,我们可以把玉琮的形态简单概括成四个字——“内圆外方”。大体而言,琮的基本形态就是这样一种“内圆外方”的柱体。那么,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形态呢?是不是跟我们之前听说过的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有关呢?

我们先来说“内圆”。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良渚玉琮出土于苏州的张陵山遗址(图二),整体形制与玉镯高度相似,与普通玉镯不同的是,器物四面还雕刻有兽面纹饰,使其除了装饰品外,更有了特殊意义。在这件年代最早的琮上我们可以看到良渚玉琮的一种组合关系,即“镯形器+四个兽面纹”。也就是说,良渚玉琮的“内圆”与“天圆”是没什么关系的,最初是作为身体装饰佩戴而制作的。

再来说“外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文的描述用词——“4个凸面”,强调了它是镯形器向外凸出的部分,而不是我们一般形容方体所采用的“四个角”。这样的用词是基于良渚玉琮“外方”部分最原始的成形意图——对兽面纹的立体表现。

这一点更直观的是瑶山遗址出土的另外一件玉琮M7:50(图三),依旧是“镯形器+四个兽面纹”的结构,只是这里的兽面纹被立体化地凸显了出来。随着良渚人刻纹工艺的发展和规范,从兽面纹发展出了我们后来所熟知的神人兽面纹,玉琮的节数和高度也由此增加。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现在可以大概了解,良渚玉琮呈现“内圆外方”的形态就是为了凸显神人兽面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玉琮都是将凸面处朝向观众。而神人兽面纹,就像是基督教中的耶稣像,佛教中的释迦牟尼像一般,是良渚信仰的实物表现。

在良渚遗址群内,神人兽面纹可以琢刻在不同的玉器上,而在良渚遗址群外,神人兽面纹仅见于琮和琮式器上。作为良渚人信仰的唯一母题,神人兽面纹与琮的这种绑定关系,表明了玉琮在整个良渚信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如果说其它琢刻有神人兽面纹的玉器是将信仰附加在器物上,那么为了表现神人兽面纹而生的玉琮即是良渚信仰的物质化载体了。

历经千年的辉煌,良渚也还是衰落了,人不在了,他们所尊崇的信仰也一起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琮不再承载神人兽面纹的灵魂,但“内圆外方”的形制还是被继承了下来,不同的时代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周礼》中它是祭天礼地的法器、宋代它是造型独特的琮式瓶、清宫里它是乾隆帝收藏的珍品。直到上个世纪,良渚文化被考古学家们发现后,良渚玉琮为信仰而生的故事终于从尘封的历史中显露出来,重新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