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馆藏轶事 | 清代贝雕刀马人摆件

清代贝雕刀马人摆件

古代的工艺品大多装饰以图案,内容丰富多样,题材有吉祥图像、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隐逸高雅等。元明清时期,描绘战争题材的“刀马人”纹饰十分流行。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就藏有一对清代贝雕刀马人摆件,保存完整。在母贝上雕刻“刀马人”纹饰,较为少见,弥足珍贵。

清代贝雕刀马人摆件(正面)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

馆藏贝雕刀马人摆件,为清代工艺品,长21厘米,宽21厘米,厚2厘米,一对,保存状况完好。母贝壳内壁上浅浮雕中国古代战争场景,画面上两军持刀搏杀,战马奔驰,战旗飘扬。人物战马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场景气势宏大。一件贝雕的战旗上刻有“关”、“周”字样,另一件刻有“马”、“杨”字样。背面有手写外文,字迹模糊不能辨。均配折枝梅花纹红木底座。


清代贝雕刀马人摆件(背面)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


什么是“刀马人”


“刀马人”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品装饰纹样,多是描绘战争或习武场面,内容聚焦于整个故事中最为剑拔弩张或扣人心弦的战争场面,画面中常出现刀(即兵器)、马(即战马)、人(即将士)三大构成元素,人们通常将这一类图案称为“刀马人”。

“刀马人”描绘的战争或习武场面,素材大多来源于历史典故、戏曲、古典小说等,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岳飞传》《杨家将》等。在构图上,“刀马人”一般严谨充实,画面设计时框定好情节范围,挑选出最具代表性且最富戏剧冲突性的内容,以巨大的动作弧度,传达出战争时生死瞬间紧张逼人的战斗气息。画面多以摇展的旗帜、奔腾的战马、厮杀的将士、挥舞的战刀三大元素组成,同时辅以剧烈摆动的旌旗来强化场景的动态。此外,在画面中还常常以连绵的山石作为场景隔断或背景。


“刀马人”的应用


据学者考证,“刀马人”最早是随着元代戏曲前身瓦市勾栏的流行出现的。在元朝末期为了宣传反抗蒙元的民族压迫,有一些“刀马人”开始作为画面装饰被绘制到瓷器上。

清代寂园叟撰写的《匋雅》记载说,“成化、万历五彩皆画戏剧之战斗者,洋商所谓刀马人者也。牛鬼蛇神,又似宋代法画一一有故实可指”。由此可知,明代成化、万历时期,装饰“刀马人”的彩瓷就深受西方人欢迎,是重要的外销品。

到清代康熙时期,“刀马人”大量绘制于瓷器之上,艺术水平发展到顶峰。清末学者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到,康熙时期“刀马人”纹饰深受西方人喜欢,成为外销品的重要装饰题材。这一时期,“刀马人”既有两军打仗上百人的画面,也有一人一马的简单画面,构图十分丰富。

“刀马人”多见于瓷器装饰,也少量应用于其他材质上,如母贝、漆器、木雕等装饰上。


贝雕上的“刀光剑影”


根据战旗上的主将姓氏和人物服饰装扮,“关”、“周”、“马”、“杨”应指关羽、周仓、马超、杨阜,图案内容描绘的是“三国”时关羽卧牛山收周仓和杨阜借兵破马超的故事。

清代贝雕刀马人摆件(局部)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

一件贝雕描绘的是关羽卧牛山收周仓的故事。周仓身材高大,黑面虬髯,“两臂有千斤之力”,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历史上并不存在。根据《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周仓原为黄巾军地公将军张宝部将,张宝死后,周仓落草为寇,啸聚山林,但一直久慕关羽盛名。关羽千里走单骑路经卧牛山附近时,遇到周仓同伙想抢夺赤兔马。道明缘由后,周仓投归关羽,自此成为关羽的贴身护卫,忠心不二,专职捧扛青龙偃月刀。后来,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周仓为其殉节自尽。周仓因不离不弃和忠心耿耿,有人赞其为“天下第一忠心之人”。

清代贝雕刀马人摆件(局部)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

另一件刻绘的是杨阜借兵破马超的故事,来源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孔明定计捉张任杨阜借兵破马超”。先是马超被曹操所败,进入羌地后,结好羌兵,攻拔陇西州郡,所到之处,尽皆归降,只有翼城攻打不下。冀城刺史韦康多次向夏侯渊求援,夏侯渊因未得到曹操允准,不敢出兵援助。韦康无奈投降马超,全家四十余口竟被马超杀尽。韦康部将杨阜假意投降马超,暗地向表弟姜叙借兵,意欲里应外合,兴兵报仇。马超获悉消息,与杨阜、姜叙等大战。在与马超对战中,杨阜宗弟七人战死,本人也身中五枪,后夏侯渊引大军夹攻马超,马超兵败。杨阜忠义之举,深受曹操嘉赏,封为关内侯。


16到17世纪,不管是东方的中国社会,还是西方的欧洲社会,整体上都处在骑马打仗的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杂剧、小说等文学艺术的流行,版画插图艺术的发展,以及工艺技术的进步,为“刀马人”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同时,统治阶级崇文尚武,倡导忠义尚武精神,“刀马人”正好契合当时社会宣扬的忠义等价值观念,成为最具时代特征和艺术特点的工艺题材之一。


参考文献

[1](清)许之衡著,叶哲民译注:《饮流斋说瓷》译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

[2](清)寂园叟撰,杜斌校注:《匋雅》,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

[3]赵汇峰:《浅析康熙五彩刀马人纹饰》,《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1期。

[4]刘乐君:《康熙古彩瓷“刀马人”图式探微》,《艺术评论》2009年第12期。

[5]徐智明:《谈景德镇瓷上“刀马人”图的发展历程》,《中国陶瓷》2010年第7期。


作者  樊孝林


工 美 小 匠 团 队 出 品

HANGZHOUA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