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一个字:野 !大杭州又一种春茶开摘,村书记在朋友圈发出邀约:好茶不怕晚,好茶也怕晚...

“东坑有机茶 东坑野茶开摘了!”


一年只发两次朋友圈的临安区太湖源镇东坑村党总支书记朱淼春,前天破例在朋友圈发出了今年的第三条微信,这是一封打印的邀请函《好茶不怕晚,好茶也怕晚》,要邀请茶友网友网红朋友专家朋友来东坑村喝茶做客。

东坑野茶(有机茶)

长在海拔600到800米的群山中


朱淼春在朋友圈发的内容是这样的: 

好茶不怕晚,好茶也怕晚

大家好: 
明前雨霏霏,品茗正当时!
大杭州茶文化博大精深,千岛湖乌牛早、富阳拔山高峰、萧山湘湖龙井、余杭径山茶……很多人都已品鉴过。不知你是否知道,在临安天目山海拔600到800米的群山中,还藏着一种历经千年的堪称大杭州最“野”的茶——东坑野茶(有机茶)。
一个“野”字,文字记载可追溯到西汉年间,数千亩茶园,分布在临安太湖源镇东坑村16公里长的峡谷里,很多地方极其陡峭,采摘时需要茶农“缚绳采茶”助力,独成一景。
千年老茶种,特殊的地形、土壤和小气候,成就了东坑村“中国有机茶第一村”的美誉,茶香浓烈的东坑野茶,只需将一小撮茶叶放置杯中,就能连续泡上四五泡。在口感的渐浓渐淡中,激起舌尖丰富的层次感。
我们还有“东坑茶、西坑水”的饮茶文化。太湖源是太湖水的源头,东坑村是源头的源头,这里的群山流淌下大大小小上百条清泉,小似绢帛、大如龙须,清澈甘冽的山泉汇聚西坑,泡茶绝佳,被称为可媲美‘龙井茶·虎跑水’的“钻石搭档”。
东坑野茶已经开摘,想不想品尝一下这份来自天目山的天然馈赠?4月1日,我们将在海拔700余米的大山岭举办开茶节。好茶不怕晚,好茶也怕晚,欢迎茶友网友网红朋友专家朋友加入“东坑野茶”大家庭,一起在云端看醉美山野风景,一起品茗最“野”东坑野茶,一起助力吆喝东坑野茶。

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东坑村村民委员会

2021年3月25日


东坑野茶有多“野”?



昨天上午,我们从武林广场驱车出发,大约一个半小时到达太湖源镇,再到东坑村,还要在“山路十八弯”的东观线开上半个小时。


车过里畈水库,山路变得曲折起来,一边是峡谷、另一边是山壁,车辆就贴着盘山公路歪歪扭扭地蛇行而上,把出生平原的小编绕得胃里翻江倒海。

终于抵达东坑村村委。“哎呀,今年虽然是近15年来最早开采的一年,但目前只是零星的,真正大面积开采还要再过几天。”得知我们的来意,村书记朱淼春显得有些抱歉。


他还掏出手机翻阅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去年是3月24日,前年3月30日,大前年是3月29日……确实是近年来最早的。”俨然在查一部近年来东坑野茶成熟的编年史。

“群体种野外生存能力强,今年开春早,比往年早熟了一星期。”朱淼春说,要说茶的特质,反正一个字“野”——


历经千年之“野”。西汉,就有了关于东坑野茶的最早文字记载;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里说“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明代,东坑野茶被真正奉为“贡茶”,相传明太祖朱元璋还留下了‘好山有好茶,好茶满遍山’的评价。


长得很“野”。东坑村的2000余亩野生有机茶全都分布在长达16公里的峡谷里,它们漫山遍野、恣意生长,在平均海拔600到800米山壁上,和云莺、山雀、松鼠为伴,与松、杉、野樱为伍,还伴着“叮咚”的泉水,杂乱无章间, “野”味十足。


采起来也够“野”。东坑村地处天目山中段,山势陡峭,许多野茶都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陡坡上,需要茶农们“险中求茶”,特别是面对一些坡度超过60°的野茶,再步履平地的山民也得借助绳索“缚绳采茶”,也成为大杭州采茶的一大奇观。


当然它的味道也超“野”。历经千年的群体种,海拔高、成熟晚、生长周期长,汲取了山中精华,茶香浓烈,一小撮茶叶哪怕泡上五次,依然茶香四溢,资深老茶客们最喜欢。


茶友网友网红朋友们看过来


东坑村五组的郎爱珍大姐正在坡上采野茶,她头戴鸭舌帽、身穿休闲装、脚踩一双迷彩解放鞋、身背小竹篓,在缓坡上轻松穿梭,将新采的青叶一一放进茶篓。


“我今年第一天山上采茶,野茶还不多,喏,采了毛两个小时,还不到二两。” 郎爱珍说,看现在的情况,用不了几天,他们将迎来一年中最忙的采茶季,目前青叶每斤150元以上,干茶800到1000元左右一斤。


“茶香深山里,也要有人闻。我们举办这次‘开茶节’‘品茶会’,的初衷就是想让广大茶友实地来到东坑野茶的原产地,品尝这好山好水好空气下孕育出来的东坑好茶。” 朱淼春说,这样的感受是最真实、深刻的,所以村里发出了这么一封邀请函。“本来想手写,后来去打印,怕写不好,又叫人帮忙修改。”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们同时也想邀请茶友网友、网红朋友们帮我们吆喝吆喝,让东坑野茶的好味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爱上它喝上它,也让茶农们更有信心。”朱淼春说。